23日起,全國各地將陸續(xù)進(jìn)入高考“放榜”時間。
回看今年高考考題,全國I卷的作文題曾引起不少關(guān)注與討論。
考題是請考生就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位歷史人物寫一篇讀書會的發(fā)言稿,談?wù)剬δ奈?ldquo;感觸最深”。
殺不殺管仲
這三個人的故事要從公元前686年的齊國內(nèi)亂說起。
當(dāng)時,齊國正處于國君空缺的時候,而有能力繼承國君之位的包括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但此時,兩位公子均不在齊國,一個在莒國、一個在魯國。

制圖:倪雯冰
很明顯,這種情況下,誰先到達(dá)齊國都城,誰就更有可能繼承齊國國君之位。反過來,晚到的一方則可能有性命之憂。這是一場以性命作為賭注的比賽,而獲勝的獎勵則是國君之位。
為保證自己一方能夠獲勝,輔佐公子糾的管仲帶兵阻擊小白,一箭射出,小白應(yīng)聲而倒。但偏巧這支箭射中的是衣帶鉤,小白裝死才得以騙過管仲,隨后以最快速度到達(dá)齊國都城,成為齊國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制圖:倪雯冰
齊桓公即位后,便威脅要入侵曾庇護(hù)公子糾的魯國。為避免兩國兵戎相見,魯國處死了公子糾,管仲則作為囚徒被押回齊國。
從齊桓公的角度看,曾經(jīng)險些殺害自己的管仲必然留不得。《史記》載,齊桓公“心欲殺管仲”??奢o佐齊桓公的鮑叔牙同時也是管仲的好友,他告訴齊桓公,自己的才能只能輔佐治理齊國,但若要使齊國在亂世中稱霸,就必須要任用管仲為相。
于是,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拜管仲為國相。

制圖:倪雯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