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彩陶燈和彩陶鏡臺這一展廳的最后,展示的是來自涿州博物館的一排鐵劍,這些冰冷的鐵器提示人們,戰(zhàn)亂與流離是那個時代的底色。

▍涿州出土的鐵劍
從春秋時期開始,幽州就是連通中原與塞外的重鎮(zhèn)。在這里,農(nóng)耕民族與塞外的少數(shù)民族常常展開直接的交鋒?;谶@樣獨特的地域特征,幽州是北方政權最令人頭疼的地域。因此,三國時期,幽州也少不了刀光劍影。
東漢末,劉虞作為幽州刺史,推行“寬政”,對烏桓、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實行安撫政策,劉虞在幽州享有極高聲望。此后,劉虞因公事離開幽州。黃巾起義爆發(fā)后,劉虞再次到幽州主政,在此期間,他“勸督農(nóng)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這使得每年要靠青州、冀州賦稅支援的幽州,也開始“民悅年登”,并吸引了百萬余青州、徐州的士庶到此避亂。
可惜的是,受劉虞調(diào)度的公孫瓚,在對待烏桓問題上,傾向更加激進的方式,最終公孫瓚將劉虞斬殺。公孫瓚后來被袁紹打敗,但袁紹并無治理幽州的良策,幽州常受烏桓侵擾。曹操打敗袁紹后,袁氏殘余勢力盤踞北方,他們常與烏桓聯(lián)合入侵幽州,幽州并不太平。
206年,為了徹底掃除袁氏勢力,曹操決定征伐烏桓。曹操開通了平虜渠、泉州渠以及新河等運河,將黃河故道與幽州一帶的河流聯(lián)通,往幽州一帶運送物資。其中泉州渠將潞水(通州北運河舊稱,但兩者河道不一樣)與渤海相通,這也是潞水作為運河之始。
曹操擊敗烏桓后,幽州迎來了短暫的安寧。侯仁之在《北平歷史地理》中提到,250年,駐守薊城(今北京)的鎮(zhèn)北將軍劉靖,在薊城開始興修水利,先是引永定河水修建攔河壩,史稱“戾陵堰”,后又修筑人工水道車箱渠,將水東引,灌溉薊城土地。戾陵堰、車箱渠是北京歷史上第一批大規(guī)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很多人未曾想到,北京開創(chuàng)大規(guī)模水利建設之始,正是在“亂世”三國時期。
“三國志”特展的展廳里并沒有這段歷史的文物見證。不過,倒是能找到與幽州有一定關系的文物,那就是“毌(guàn)丘儉紀功刻石”,它說的是正始五年(245年)毌丘儉帶兵平定高句麗叛亂,并將東漢初廢棄的臨屯郡再次納入版圖的赫赫戰(zhàn)功。

▍毌丘儉紀功刻石
為何說它與幽州有關系呢?235年,毌丘儉被任命為幽州刺史,在他擔任幽州刺史的第三年,即237年,率兵平定了遼東公孫淵的叛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