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的一門忠烈
顏真卿離開長安前,詩人岑參為他寫了一首《送顏平原》,詩的最后一句是“蒼生已望君,黃霸寧久留”。
黃霸是漢武帝后期大臣,因治理地方郡縣有功而官拜丞相。在岑參看來,顏真卿任職地方官員,一定會做出一番成績的。
從這一點來說,顏真卿確實沒有辜負(fù)這句詩。但岑參沒有預(yù)料到的是,顏真卿在平原太守任上的主要功績是抵抗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而顏真卿任職的平原,正處于安祿山掌控之下。
安史之亂發(fā)生后,顏真卿與堂兄顏杲卿共同抵抗叛軍。期間,顏杲卿及其子顏季明被叛軍殘忍殺害。

張艦元 制圖
幾年后,顏真卿才尋得顏季明的頭骨和顏杲卿的部分尸骨。那件聞名天下的《祭侄文稿》便是為死于戰(zhàn)亂的顏季明而作。
艱苦的抵抗、親人遇害都沒有改變顏真卿的本性。
當(dāng)玄宗、肅宗重回長安時,顏真卿卻因“事乖執(zhí)法,情未滅私”而被貶馮翊太守。
但其實,他被排擠的理由仍是過于正直。《顏真卿評傳》就將這次被貶歸因于“對軍國大事知無不言,招致宰相厭惡”。
朝廷大員,卻窮到吃不上飯
代宗廣德年間,當(dāng)時的權(quán)臣元載定下制度——俸祿使外官厚京官薄,即京官俸祿少于在外的官員。
規(guī)定施行后,由于京官政治地位高于外官,索取錢財賄賂輕而易舉,以致腐敗滋生。
偏巧這時顏真卿在京城做官,可他不愿與那些貪腐官員同流合污。所以,雖是官至刑部尚書,這時的顏真卿家中卻窮到了吃不上飯的地步。
不得已,一家人為了節(jié)省糧食,只好吃粥充饑。這樣持續(xù)幾個月后,家中卻連一碗粥也熬不出了。

張艦元 制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