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魯迅先生譽(y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一生的得意之作。但在司馬遷生前,因為直諫遭受腐刑,又遇到險惡政治環(huán)境,他對這部著作能否流傳于世非常擔(dān)心。未雨綢繆之下,司馬遷讓尚在身邊的女兒司馬英將《史記》手稿另抄一份。他將女兒抄寫的“副本”留在京師長安,適時呈送給漢武帝審查。他將原稿作為“正本”,秘密送往女兒婆家——“華山腳下”的楊家珍藏。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他將這種做法隱晦地闡述為“藏之名山”。
事情果然不出司馬遷的預(yù)料。進(jìn)呈的那部“副本”后來不知所終,據(jù)傳遭到了漢武帝的焚毀。而目前流傳的《史記》,則是根據(jù)司馬遷事先藏匿于親家內(nèi)的那部“正本”刊印的。
作為付出極大精力的心血之作,作者司馬遷并沒有等到《史記》流傳的那一天。而讓《史記》得以重見天日的,是他的外孫楊惲。
楊惲是司馬英的次子。他自幼聰慧,跟隨母親熟讀外公的《史記》文稿。外公洋洋灑灑、愛憎分明的敘述風(fēng)格,讓楊惲讀得如癡如醉。他自此愛上了《史記》,并開始對許多歷史典籍產(chǎn)生興趣。
因為兄長的引薦,楊惲順利入仕為官,不久即“以材能稱,好交英俊諸儒,名顯朝廷”,被任命為左曹。
楊惲的人生轉(zhuǎn)折,緣由一次意義重大的告密。漢宣帝地節(jié)四年(公元前66年),霍氏家族意圖發(fā)動叛亂,推翻宣帝另立他人。楊惲聞知此事,即密告給侍中金安上,金安上再奏宣帝。皇帝得以迅速采取措施,霍氏家族被迅速誅滅。楊惲和金安上因告密有功,皆被封侯。楊惲被封平通侯,食邑博陽,后來又升任中郎將。
因為得到皇帝信任,楊惲借機(jī)呈上外祖父的《史記》,希望它能重見天日。此時距司馬遷離世已有20余年,漢宣帝并沒有因為曾祖父漢武帝曾反感此書而反對。他只是刪除了其中幾篇文章,就允許其書簡公開。幸運的是,被漢宣帝刪去的如《今上本紀(jì)》等文章,后來都被補(bǔ)充完備。
楊惲任中郎將期間,理財節(jié)用,貨賂之端,令行禁止,“宮殿之內(nèi),翕然同聲”。因為廉潔無私,有公平公正的美名,他又被擢升為諸吏光祿勛,仕途似乎一帆風(fēng)順。
楊惲因一次偶然告密而獲功,讓他漸漸對告密不可自拔,甚至以告密為己任。凡同僚中有與自己有過節(jié)的,他“必欲害之”,通過挖人隱私來獲益。而這種扭曲的性格,也讓楊惲走上末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