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薩伎樂圖。(1941年,張大千以夾江所產(chǎn)之“大風堂造”紙臨敦煌壁畫)

夾江造紙工藝所用到的篁鍋。

槌打

抄紙

超撈、晾曬
□張花氏 曾文
夾江造紙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天寶十八年,唐明皇進川時跟隨的大批工匠將成熟的造紙技術(shù)帶入了川中。隨著天寶年后唐代政治中心移蜀,用紙量驟增,因而,以產(chǎn)竹聞名的夾江有可能成為唐代后期“竹紙”的生產(chǎn)基地。
到了宋代,夾江所產(chǎn)的竹紙已廣泛用于印刷行業(yè),當時宋代五大印書基地眉山出品的“竹紙”版本書籍,其紙張簾紋明顯地帶有夾江竹紙簾紋特點。
元、明時期,夾江造紙技術(shù)已有相當?shù)乃??!逗檠趴h志》中已有元代產(chǎn)紙的記載。元代時洪雅屬夾江,由此可見,至少在元代,夾江造紙已有史料可證。明代《名勝志》云:“嘉定(夾江明時屬嘉定府)尖山下皆紙房,楮薄如蟬翼而堅,質(zhì)可久……”
康熙初年,夾江的“長簾文卷”和“方細土連”二紙經(jīng)康熙親自試筆后,被欽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其時,夾江紙名聲大噪,除每年定期解送京城供科舉考試和皇宮御用外,各地商人云集夾江,爭相采購。因此,夾江自古享有“蜀紙之鄉(xiāng)”的美稱,是千年傳統(tǒng)手工造紙的典范之地。
圖據(jù)新華社、樂山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