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2012年以來,社會金融水源并不穩(wěn)定,時而泛濫,時而有枯竭之勢,導致閑散資本進入收藏領域的意愿走低,畢竟收藏品并不適合短期投資,需要長期持有才能爆發(fā)硬通貨、高盈利的潛力。
這就決定了,“寒冬”期間只有頂級玩家才有“余糧”抄底,而大部分中低層普通玩家,心有余而力不足。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過去的十年,國內房地產、互聯網項目、教育培訓業(yè)、影視業(yè)、網貸等,曾有過一段短期投資、快速變現、超級暴利的狂野時刻,這些行業(yè)吸空了社會游離資本,就連實體經濟都分不到一杯“資本”羹,何況長期投資屬性的收藏行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