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點年紀(jì)的人都記得當(dāng)年的歷史課本上,有一個青銅國寶“司母戊大方鼎”。但2011年3月6日,央視《新聞30分》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卻將“司母戊鼎”讀成“后母戊鼎”,引發(fā)不少觀眾和網(wǎng)友的質(zhì)疑。那么,“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哪一個稱呼更正確呢?這要從“后”字的本義說起。
當(dāng)“后”字與人扯上關(guān)系時,我們立即會想到“皇后”等與女人有關(guān)的詞語。但在上古時代,“后”卻代表男性,是帝王的象征、天子的稱號?!墩f文》曰:“后,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fā)號者,君后也。”《國語·周語》:“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書·泰誓》:“元后作民父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這里的“后”都是指君主。我們常說的后羿,就是一個名字叫“羿”的君王。
事實上,“后”并不是一個簡化字,它與先后的“後”在上古時代不是同一個字,這一點,我們從《說文》中也能看出?!墩f文》在收錄“后”的同時,又收錄了“後”字,“後,遲也。”《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進(jìn)也。”《呂氏春秋·長見》:“知古則可知後。”《儀禮·有司後》:“兄弟之後生者。”這里的“後”,是前后的後。
古代的“后”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里,它的左下方是一個口字,右上方是攏起的手,其實是一個“司”字。“后”就是將“司”字反轉(zhuǎn)寫,再賦予新的讀音。
“后”字作為帝王的稱號用了大約360多年,那時天子之妻稱為“妃”。到了周朝,才把“妃”改稱為“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天子稱皇帝,皇帝的正妻就叫做皇后了?!栋谆⑼?middot;嫁娶》:“后者,君也。天子妃至尊,故謂后也。”《釋名·釋親屬》:“天子之妃曰后,后,後也,言在後,不敢以副言也。”從此可以看出,正是因為皇帝之妻的尊貴,才把她稱“后”。此時的“后”依然是“主”的意思,皇后既是眾嬪妃之主,也是眾嬪妃之君。
我們再來看看“司母戊鼎”。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廟號,“后”就是王的意思,“后母”即是王的母親,這樣的解釋既服人又確切。然而,這尊鼎自從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被挖掘出來后,就一直被專家定名為“司母戊鼎”,如今看來,這個命名是不夠準(zhǔn)確和嚴(yán)謹(jǐn)?shù)?。所以?011年3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就將館藏青銅國寶“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了,讓它恢復(fù)本來面目。(李 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