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者簡稱“社工”,他們長期活躍在社會救助、殘障康復等領域,為特定人群提供專業(yè)性服務。目前廈門持證社工已超過1萬人,近年來廈門市不斷健全完善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激勵保障機制,推動社工人才隊伍建設。(6月25日臺海網)
□曲直
持證社工過萬,這說明廈門的社工隊伍已日趨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社會工作有聲有色,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群眾解難,這當然是我們所樂于見到的。
社工隊伍快速壯大,與群眾的素養(yǎng)分不開,廈門市民以古道熱腸著稱,有志于社會服務的人很多。同時我們要看到,生活是實際的,社工也是需要人間煙火的凡人。一些群眾有其他收入,不求任何回報地從事社會服務。這個當然是可貴的,但單憑他們往往會顯得零散、碎片化,會出現冷熱不均的狀況,畢竟他們大多數有自己的事情得做。比如,在節(jié)假日人才資源或許會高度集中,在平常則可能出現“用人荒”。
值得高興的是,廈門在社工建設方面具有前瞻性,很早就有社工指導價、購買服務等政策,多年前每年社工服務購買費用就按一個社工10萬元配比,其中社工薪酬占60%。這些年社工服務購買費用已提高到15萬元,社工薪酬占比提高到70%。再加上其他的補貼、獎勵,社會服務也相當于一個不錯的工作。
激勵政策讓社工更多獲得感成就感,讓更多人“擼起袖子加油干”。社會服務不但充滿正能量,而且成為有奔頭有盼頭的事業(yè)。
“手執(zhí)煙火以謀生,心懷詩意以謀愛”,這應該是許多人的理想。而現在的政策助攻下,廈門社工就可以謀生亦謀愛,我們希望政府持續(xù)發(fā)力,希望廈門的社工發(fā)展更迅速、更專業(yè)、更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