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國鵬
“含一顆,把病菌殺死在口腔!口臭、幽門螺旋桿菌都沒了,連汗液都飄香!”近期,廈門市市場監(jiān)管局通過廣告監(jiān)測平臺,發(fā)現(xiàn)廈門某公司在兩個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同一款糖果廣告中,宣稱的“接吻神器”涉及疾病治療功能,目前該公眾號主被立案調(diào)查。(7月13日《海峽導報》)
小小一顆糖果吃下去,不僅讓口臭、幽門螺旋桿菌都沒了,甚至“汗液都飄香”,商家究竟是夢中得了哪位神人傳功授法,才能生產(chǎn)出這般“神器”?
如果真有這樣的療效,那的確是消費者之福??蓡栴}是,所有這些完全是滿嘴跑火車,沒有什么現(xiàn)實證據(jù)來支撐,就連公眾號主自己都“不僅沒吃過產(chǎn)品實物,連見也沒見過”。
夸張的描述加上略帶曖昧的言辭,讓人想不心動都難。不過,消費者好忽悠,管理的眼里卻揉不進沙子。廣告沒有法外之地,不僅在傳統(tǒng)媒體上發(fā)布廣告要對內(nèi)容的真實性承擔責任,微信公眾號上同樣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各種自媒體已經(jīng)大肆攻城略地,并成為市民接受廣告重要渠道來源的當前。
這幾年,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朋友圈被各種各樣的帶貨、賣貨廣告輪番轟炸,也忍受了某些自媒體把廣告進行到底的做法。但無論如何“真實合法”是廣告的底線,無論帶貨還是賣貨,是否“價實”先不說,至少必須“貨真”吧,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商量變通的余地。
所以自媒體也不能“無信”,否則一樣會付出沉重的代價。管理部門借助此次行動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也是敲響了警鐘。教訓足夠深刻,應該能警醒那些自媒體運營者,可以把自己的影響力變成廣告能力,但一定不要越過底線。如果還是為了吸引眼球而胡亂夸大,弄出各種“想不到”的奇效,后果可是“想得到”的。
可以預見的是,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日子里,自媒體廣告還是會只增不減,朋友圈里依然還會有各式各樣的吆喝聲。也正因為如此,才更要加強管理。喜歡,我可以輕松地下單購買;不喜歡,我可以瀟灑地走開。無論如何,都不至于被虛假廣告反復惡心,這樣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