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來逸夫
春天到來,廈門各大農(nóng)貿(mào)市場,滿眼的春季嫩綠蔬菜好不熱鬧,市民游客嘗鮮新蔬大快朵頤。
不過,最近,老廈門人王先生就遇到了一種新奇的海產(chǎn),名曰“海蘑菇”。有海鮮餐館的老板介紹,這種“海蘑菇”是廈門本地的海菜,僅在春季才能吃到。不過,在廈門生活了幾十年的王先生卻沒有聽過這樣的海產(chǎn)。(3月10日臺海網(wǎng))
看樣子,因為賣相不錯,加上商家稱它是廈門本地菜,這種所謂的“海蘑菇”不僅在市場上高價熱銷,在一些餐廳飯店也很受食客的青睞??墒牵蠹以詾榧热唤?ldquo;海蘑菇”那當(dāng)然姓海,但了解之下,結(jié)果讓人大跌眼鏡。這種“海蘑菇”跟大海還真沒太大關(guān)系,更談不上什么“本地海菜”了,它其實就是一種“人工制造”。就如專家所說,“93%的水分加上瓊脂等,制作一斤‘海蘑菇’,成本應(yīng)該在6元左右”。更讓人糾結(jié)的是,瓊脂本身味道清淡,制成“海蘑菇”后,需要靠添加增色及增味劑,大量食用后,對人體也無益處。
這么一想,還真的讓人感到郁悶,因為不知不覺中,替這種人工產(chǎn)品“背鍋”的不僅有大海,更有我們生活居住的城市廈門。這個“鍋”大海不能背,廈門更不應(yīng)該背。
但現(xiàn)在的市場上,這種產(chǎn)品還在以“海蘑菇”的名義大行其道,數(shù)不清的消費者還在搞不清楚狀況的情況下進(jìn)行消費。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這時候被透支的除了具體商家的品牌信用,也包括淳樸、善良的廈門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形象與城市公信力。因此,監(jiān)管部門對此一定要早點出手,不能讓我們的城市為之背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