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曉文和妻子在果園勞作。王 勇攝(人民視覺)

劉洪喜在給牛“體檢”,仔細檢查毛發(fā)、耳朵、眼睛。本報記者 李家鼎攝

郭月菊在車間里工作。本報記者 史自強攝

每天在田野間放牛,是劉洪喜最快樂的事。本報記者 李家鼎攝
核心閱讀
近日,本報記者探訪各地貧困戶,聽他們講講2018年在脫貧路上的奮斗故事,聊聊2019年的生活打算和心愿。
年近70歲的劉洪喜給合作社養(yǎng)牛,打工收入加上新農(nóng)保和扶貧項目分紅,一年下來掙了快一萬五,超過脫貧線不是一星半點,對往后的日子充滿信心;朱曉文改種百香果,收入翻了不止一番,脫貧之后就想一門心思收拾好自個兒的果園,“把錢賺”;當(dāng)初為生計發(fā)愁的郭月菊,在家門口找到了新工作,月入3000多元,不僅脫了貧,更琢磨著多賺錢、能致富,盼著更好的日子快點來。
“誰還不想找個人做伴兒吶?等我再攢點兒,這事兒就落實!”劉洪喜笑著說道,臉龐微微泛紅。
老劉頭是吉林大安市月亮泡鎮(zhèn)漢書村星宇農(nóng)民養(yǎng)殖合作社的養(yǎng)牛工,說起新年的心愿,年近七十的老人心里有底。
底氣是越來越好的日子,“養(yǎng)牛打工收入1.2萬元,加上新農(nóng)保和扶貧項目分紅,一年下來掙了快1.5萬元。”說起收入,劉洪喜臉上掛著笑,“這還不算兒女孝敬我的,我現(xiàn)在超過脫貧線可不是一星半點啦!”
以前的日子可不這樣。2015年,老伴患上肝癌,老劉頭要強,給老伴看病花光了家里積蓄,但他從沒跟親鄰張過口,日子也掉到了貧困線以下,老伴最后還是走了。說到這兒,劉洪喜把手里的旱煙圈子掐滅,又狠狠碾了幾下。
合作社社長謝宇說,2017年底劉洪喜找到他,希望能在合作社幫著他養(yǎng)牛。一年時間,劉洪喜起早貪黑、兢兢業(yè)業(yè),沒有休息一天,50多頭牛全部健健康康,越長越大。
牛,已經(jīng)占據(jù)了劉洪喜的全部生活,“它們離不了我,我也離不了它們。” 每天先放牛,劉洪喜再招呼著“伙計們”吃草、喝水,哄到圈里,逐個檢查毛發(fā)、耳朵、眼睛……等忙活完了,火紅的太陽只在遠處露著半個身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