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基金,建廣場,蓋書屋……
漯河貧困村56名農民工反哺家鄉(xiāng)
“把外出打工增長的見識回饋給家鄉(xiāng),是我們共同的心愿”
本報記者 余嘉熙 本報通訊員 苗卉 文/圖

農民工義工小分隊用捐贈的資金,為村民修建愛心書屋。
9月底,中原大地秋意已來,綠色還沒有散去。在漯河市臨潁縣郭莊村,一條條整潔通暢的硬化道路延伸至村民家門口,沿路而下,郁郁蔥蔥的綠樹環(huán)繞著魚塘,岸邊坐著一排閑來垂釣的鄉(xiāng)鄰,一群孩子在不遠處開闊的文化廣場上追逐戲耍著……若不是親眼所見,很多人都想不到,如今這片為村民提供休閑娛樂之地,去年還是一個垃圾成堆、臟亂不堪的廢棄水坑。
在一旁圍觀垂釣的村民告訴《工人日報》記者,這可喜的變化得益于56位外出農民工回報家鄉(xiāng)的“文化自覺”。
一個不謀而合的反哺想法
郭莊村是漯河市臨潁縣吳集村下轄四個自然村之一,2014年就被列為河南省級貧困村。由于沒有什么掙錢的門路,村子里的青年基本以外出打工為業(yè)。
和父輩一樣,學習電焊專業(yè)的郭廣才2004年從技校畢業(yè)后,只身一人南下廣州打拼。雖然早早在異地成家立業(yè),老家的青山綠水卻一直令辛苦奔波達七年之久的他牽腸掛肚,“過去‘鄉(xiāng)下人’三個字是罵人的。現(xiàn)在農村真不一樣了,空氣好,環(huán)境好,我覺得比城市好,適合養(yǎng)老。” 郭廣才說,“在外面待時間久了,我發(fā)現(xiàn),和父親那一輩的農民工不同,我們這代年輕人對于家鄉(xiāng)更多的是眷戀,而不是逃離。”
和郭廣才一樣,在外打拼的村民郭建成從北京又輾轉到甘肅搞起了農業(yè)種植。走出家門的六年里,他有時會忍不住跟朋友們念叨離家太遠了,“其實現(xiàn)在當個農村人挺好的,田間地頭沒那么大壓力。而且是自己生活過的地方,有記憶、有鄉(xiāng)愁。不是有句話叫落葉歸根么?”
“可能是心理上的貼近感,我們幾乎是同時有這個想法的。” 郭建成告訴《工人日報》記者,一個名為“郭莊高富帥文明和諧群”的微信群,原本是外出務工青年日常交流、談心和緩解思鄉(xiāng)之情的通訊工具。郭廣才、郭建成加入了之后,這個群變成了回鄉(xiāng)反哺建設新農村的交流群。
一種來自鄉(xiāng)親鄰里的期待
從為村里修建了文化娛樂廣場開始,憑著一股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河南漯河市臨潁縣皇帝廟鄉(xiāng)郭莊村這56位外出務工青年不僅為家鄉(xiāng)建起了文化娛樂場所,還義務勞動把舊瓦房改造成了圖書室,讓村里孩子有讀書的地方,讓他們多讀書、讀好書。
“當初給微信群起了這個名字,是出于一種調侃,可沒想到后來鄉(xiāng)鄰們都叫順口了,這竟然就成了我們的代號。”群主郭栓柱明白,這是鄉(xiāng)親鄰里對他們這些外出打工者的期待和認可。
“大家在外謀生,掙的是辛苦錢,但是這幫小伙子一心想著為村里做點貢獻。一說起為老家做點事兒,熱情都很高。”在漯河市臨潁縣吳集村黨支部書記張廣超眼里,他們已然成了村民心里的榜樣和帶頭人。“尤其是外出打工多了,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幼。村里需要這些腦子活、見過世面又有想法的年輕人多關注,支持家鄉(xiāng)發(fā)展。”張廣超也十分支持這些年輕人為家鄉(xiāng)建設出謀劃策。
“出力不在大小,都是對家鄉(xiāng)的心意。”2016年年初,有人在群里提議,“我們在外打工見識了不少好的做法,是不是也能為家鄉(xiāng)做點什么,把好的做法也帶回鄉(xiāng)?比如成立個小基金,集中力量給村里辦些事。”
這個建議剛提出來就得到了所有人的響應和支持。從那之后,大家都自覺自愿地把“捐款”以紅包的形式發(fā)到群里,起初每人每天捐5角,后來變成了每人10元,時間不長就累計到了3萬元。而“一人少吸一盒煙,拿這錢為老家做貢獻”也成了大家的口頭禪。
“我們的賬目上捐錢和支出都有明細記錄,必須落實到賬,公布在群。”在漯河市開文具店的郭照杰有一些管理經驗,他負責管理財務。一年多下來,他記下的四個賬本,“這都是大家辛苦掙來的血汗錢, 每一分每一角我都會好好記下來,定期向大家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