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途中出手施救暈厥乘客
10月10日,吳小波在探親回國的航班上,再一次聽到了尋找醫(yī)務人員的廣播。他又一次站了起來,第二次參加了高空的急救。
“患者是一位年輕的中國女性,初步診斷為‘一過性’暈厥”,像上次一樣,吳小波用聽診器和血壓計對乘客進行了簡單檢查,從心率和血壓來看,乘客并無大礙。
吳小波在詢問乘客的丈夫后得知,這些天他們旅游勞累,再加上飛機處于高空,機艙內空間小,比較悶熱,所以乘客“一下子暈了過去”。
吳小波讓乘務人員把乘客帶到乘務員休息室,那里空間大一些,并給乘客口服適量糖鹽水,乘客逐漸恢復過來。
吳小波告訴北青報記者,當時,患者的丈夫急得不知所措,吳小波除了安慰患者,還要反復安慰她的丈夫,“沒有大問題”、“不要太緊張”、“休息一會兒就好”。
“脫下白大褂我還是醫(yī)生”
這兩次經歷,讓吳小波難忘的是,出國航班的美國乘務長拍著他的肩膀說“good job”(好樣的),讓吳小波意外的是,回國航班的乘務人員專門為他送了一個果盤作為感謝。
“穿上白大褂,我是一名醫(yī)生,脫了,我還是”。吳小波說,他只是做了他應該做的,在飛機上條件受限,設備不足,但他仍然盡力而為。
當天下午,吳小波在微信朋友圈發(fā)文:醫(yī)者仁心,醫(yī)者仁德,醫(yī)者仁術,醫(yī)者仁人。作為醫(yī)者,不僅要在工作崗位上為患者解除病痛,在任何時候都會有需要我們的可能,也許飛機上沒有條件為患者做進一步的治療,但我們的出現(xiàn),至少能為患者做一些臨時的處置,為患者爭取有利的時間,我們的出現(xiàn),至少能安撫患者和家屬焦急、緊張、恐懼的心情,能穩(wěn)定包括機組人員和部分乘客在內的人的情緒!我覺得“我能”!
但鮮有人知道,這個沒穿白大褂的醫(yī)生,在三萬英尺的高空,爭分奪秒救助病人的同時,也要努力克服自己內心對高空的恐懼。
“我平時很少坐飛機,能乘坐地面交通就不會選擇高空飛行”。吳小波說,聽到廣播,他從座位上站起來時,打了個趔趄,但想到自己是飛機上唯一的醫(yī)生,就邁穩(wěn)了腳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