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回收箱
早在2014年,就有了舊衣回收箱。由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兩名大二的學生林靜和李美萍發(fā)起設置,將回收的舊衣捐給有需要的地區(qū),目前已經畢業(yè)的他們,將“小紅箱”交由學弟學妹們接管。
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數(shù)量少,規(guī)模小,距離居民遠,根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就3個小紅箱,分別設在廈大西村、七星路和工商旅游學校內。而恩典公益的回收箱,則深入到了小區(qū),而且數(shù)量也增加了不少。項目負責人陳先生稱,他們已經做好了100多個箱子,5月份投用的第一批有幾十個。
5
“互聯(lián)網+”
根據上海善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馬先生介紹,“飛螞蟻”是在今年5月才在廈門開通上門回收衣物服務的,可以隨時預約,提前一天預約就可以,“運費也是我們這邊負責”。這一模式,將“愛心墻”搬到了網上,不僅可以微信預約捐贈衣物,還可以微信申領舊衣。
馬先生告訴記者,他們跟快遞公司合作,讓快遞員上門回收后,廈門甚至是整個福建地區(qū)的舊衣,都郵到福州的倉庫。
“互聯(lián)網+”固然讓舊衣物回收變得十分便捷,但也有市民質疑發(fā)起者的動機不夠純粹——“他們給捐贈者發(fā)放‘飛螞蟻’的優(yōu)惠券,用于在他們家購買商品;另外,捐贈衣物的去向,也缺乏必要的監(jiān)管。”質疑者說。對此,馬先生坦言,他們是公司,公益只是一部分。
【采訪手記】
舊衣回收
不能野蠻生長
舊衣回收機構在廈門的悄然生長,再一次驗證了鷺島是一片有愛的土壤:市民的舊衣服需要有捐贈的渠道,他們的愛心,需要有安置的地方。而這些舊衣回收機構,正是對這一需求的回應。不過,如何進一步規(guī)范這些民間舊衣回收機構的行為,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在思考。
首先,機構是否能夠以慈善的名義,野蠻生長?我們走訪了呂嶺花園,那里,恩典公益設置了回收箱。不少受采訪的市民認為,慈善固然是好事,回收箱也讓他們的舊衣服有了捐贈的去處,但不能就這么隨隨便便進入小區(qū)。呂嶺社區(qū)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的確,城市管理有城市管理的規(guī)矩,無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相比之下,“衣公益”的做法顯然更得民心:他們先與街道合作,征求同意后,才設置回收箱。
其次,衣服去哪兒?收衣的機構均表示,適合捐贈的捐贈,不適合捐贈的回收再造。對此,不少市民發(fā)問,能不能給有留名的捐助者一個反饋,比如告知捐贈者,衣服去哪兒了?
第三,機構要如何持續(xù)下去?不少受訪者均表示,目前,回收衣物的運費和消毒都是一個巨大的花銷。石室禪院有善男信女的捐助,海峽公益服務中心有物流公司會減免費用,且有企業(yè)及愛心人士捐款,“衣公益”目前則靠發(fā)起者進行募捐。“一輛七米長的貨車就需要幾萬元的花銷,如果僅僅靠大家捐錢,是遠遠不夠支撐這個項目的。”一名業(yè)內人士說。
愛心應該得到褒獎——無論對于有愛的廈門人或是熱心的機構來說都是如此。那么,如何讓機構持續(xù)下去、有序開展回收工作,或許是我們大家都期待能夠得到解決的問題。
【相關】
舊衣回收
歷史沿革
●2000年,石室禪院慈善會開始回收舊衣服。
●2011年,民間公益人士發(fā)起了“進社區(qū)收閑置衣物”,后來演變成“衣舊有愛”公益組織,直到成為今天的“廈門市湖里區(qū)衣公益志愿服務中心”(簡稱“衣公益”)。一開始,由志愿者在固定時間進社區(qū)擺攤,回收舊衣服,后來設了舊衣回收點,近期準備在社區(qū)設置愛心回收箱。
●2012年,海峽公益服務中心開始舊衣回收,目前在商業(yè)廣場設置回收衣物點,有時也帶志愿者進社區(qū)收舊衣服。
●2014年,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生在廈大西村等處設置了“小紅箱”。
●2016年年初,鷺江道財富中心和輪渡間地下人行通道出現(xiàn)愛心墻。
●2016年5月,善衣網絡科技、恩典公益等外地舊衣捐贈機構涌入廈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