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明南路的愛心墻。(本報記者黃小芳攝)

呂嶺花園的愛心回收箱。(本報記者黃小芳攝)
臺海網6月23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最近,不少小區(qū)的居民發(fā)現(xiàn),仿佛一夜之間,小區(qū)內的舊衣回收箱,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這些綠色的箱子上只有電話,也沒詳細信息,箱子從哪兒來,衣服打哪兒去?”呂嶺花園的劉女士困惑地說:“小區(qū)物業(yè)和居民都說不出個所以然。”記者追蹤到,這些回收箱,是一家名為恩典公益的非營利性民間公益組織設置的,項目負責人稱,他們剛進入廈門不久,小區(qū)內的回收箱,是5月初投用的,在設置之前,的確未和小區(qū)物業(yè)協(xié)商,現(xiàn)正積極和小區(qū)物業(yè)溝通。
與此同時,朋友圈也流傳起一條信息:“換季舊衣服不要扔,交給飛螞蟻”。記者了解到,“飛螞蟻”是5月初進入廈門的。這是一種新的模式,捐衣服的人通過微信預約,會有快遞員上門回收衣服。
事實上,廈門至少從2000年開始就出現(xiàn)了舊衣物回收機構。回顧廈門舊衣回收的歷史,其模式一直在演變和發(fā)展——最為直觀的是,設置的點越來越靠近家門口。它們在廈門出現(xiàn)、扎根,是因為,鷺島有愛的土壤。
五種回收模式各具特色
1
定點回收
石室禪院堪稱開辟了這一模式的先河,且延續(xù)至今。后來,海峽公益服務中心以及“衣公益”也將這一模式作為他們舊衣回收的渠道之一。不過,一些受訪者表示,定點回收當然好,但缺乏便利性。“有的距離家里太遠,要專門送過去也麻煩。”市民程女士說。
2
供需回收
這種回收模式,是一種臨時性的活動,在有需要時進入社區(qū)進行回收。這一回收模式的問題在于,“有時候我們想捐的時候,收衣服的沒來,收衣服的來了,我們又沒空。”市民廖先生說。
3
愛心墻
鷺江道財富中心和輪渡碼頭間地下人行通道愛心墻的設計者小陳說,目前鷺江道財富中心和輪渡碼頭間地下人行通道的愛心墻已經暫停使用了,2個月前,他們在廈港街道思明南路352號設置了一個類似公交車站的愛心墻。
業(yè)內人士認為,這一回收模式,問題在于衣服量大,高溫之下存在隱患,衣物的臨時儲存成了很大的問題。因此,愛心墻的選址和后續(xù)的投入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