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yōu)秀助老員 李鈺臻

優(yōu)秀助老員 甘麗惠

優(yōu)秀助老員 蘇春芽

優(yōu)秀助老員 吳杏群

優(yōu)秀助老員 張曉薇

臺海網11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磊 劉彥玫 黃奕琳 陳琪燕)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zhàn)略,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傳統(tǒng)美德,營造養(yǎng)老孝老敬老良好社會氛圍,這個敬老月,廈門市民政局開展全市“敬老愛老”典型事跡推薦活動?;顒油ㄟ^優(yōu)秀典型的尋找宣傳,真實記錄家庭尊老敬老的故事、養(yǎng)老從業(yè)人員愛崗敬業(yè)的精神、助老員無私奉獻的事跡。
本期,導報記者帶你走進社區(qū)的助老行動者——助老員,她們是社區(qū)老人們最好的“傾聽者”,也是老人們的“專職管家”,為老人們排憂解難,時刻關心愛護老人們的日常生活,充分了解老人們的生活習慣,走近老人們的心靈,讓老人們時刻感受到愛與溫暖。
細心呵護用
心滿足老人需求
“尊老愛老助老并不單是一個家庭、一個孩子的事,而是全社會都要共同去努力的。”
“對待老人需要既細心又耐心,及時發(fā)現(xiàn)了解老人的需求,同時也要盡心盡力地尋求解決辦法。”5年來,李鈺臻毫無保留地將溫暖帶給了筼筜振興社區(qū)的老人們。
開展助餐服務之初,為了保證老人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李鈺臻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挨家挨戶上門,將老人的需求歸納在冊。“有些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做菜洗碗很麻煩,訂餐就會方便很多。”李鈺臻時常關注這些老人的訂餐需求。如果遇到獨居老人沒有訂餐的情況,她還會特意打電話詢問一下,以防突發(fā)情況。
每年的七八月常有臺風預警,每次臺風前,李鈺臻都會特意走訪獨居老人。“有些老人家的門已經老化,門栓都無法鎖緊,我只能用個笨辦法,用繩子把門把綁緊,然后扣到房間里固定的鐵欄桿之類的東西上。”靠著這個“笨方法”,老人們都安心安全度過了臺風天。在她的細心體貼下,社區(qū)的老人每每看到她都會高興地拍拍小李的肩膀說:“小李,你對我們太好了,讓我們覺得好溫暖!”
“這些年在工作中走訪老年人,通過傾聽他們的故事和經驗,也讓我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李鈺臻感嘆道。在她的心中,社區(qū)的老人們早就如同家里的長輩一樣,和他們聊天時自己也能受益匪淺。“傾聽他們的心聲,就是給他們最好的陪伴。”
不斷提升個人能力
成為“貼心小棉襖”
“真心對待老人,耐心傾聽老人的心聲,在工作的這幾年,我同樣感受到老人對我的感情,時常讓我感到非常的開心。”
助理社會工作師證、現(xiàn)場初級急救證、社工證……甘麗惠細數(shù)著自己考取的證件,她笑稱自己是“證多不壓身”。甘麗惠加入嵩嶼街道海發(fā)社區(qū)助老員隊伍已有6年多的時間:“在成為助老員之后,發(fā)現(xiàn)只是做完手里的事情是不夠的,想要做好助老員工作,提升自己的技能也非常重要。”于是,她趁著工作之余,積極參加各類養(yǎng)老服務技能培訓,考取技能證書。
除此之外,心理疏導與陪伴也是甘麗惠一大特長。黃爺爺和妻子都已經年逾80,在歲月的消磨中,兩位老人的聽力都不大好,時常會錯過老友或子女的敲門聲。甘麗惠就想著給老人送上一份小小的禮物——平安鈴。收到這份小禮物,老人們都很歡喜,入戶安裝后,家里的每個角落都可以聽門鈴的響聲。此后老人時常對子女說:“有小甘他們在,我心里總是暖暖的,有助老員照顧著我們,好著呢!”
“我也會及時和老人家屬溝通,反饋老人的生活狀況和需求,協(xié)助家屬更好地關心老人。”甘麗惠用她的真誠打動了老人和家屬的心,成為了社區(qū)內眾多老人的“貼心小棉襖”。
服務入門更入心
不是親人勝親人
“把老人當自己的親人,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讓每一個老人滿意是我的追求。”
今年41歲的洪塘村社區(qū)助老員蘇春芽,已經做了3年的助老員工作。想到當初加入助老員的原因,蘇春芽也覺得“緣分妙不可言”:“進入這個工作很偶然,有一天助老員來幫我媽媽服務,正好遇上,我就問了她幾句,還需要人嗎?然后我就去上班了。”
但真正進入助老員工作后才發(fā)現(xiàn)這個工作并不簡單,助老員不僅要進得了門,工作更要入得了心。社區(qū)有對90多歲高齡老夫妻,無子女陪伴,兩人都患有高血壓,視力下降,行動比較緩慢,經常會忘記按時服藥。蘇春芽得知后,每次上門都會特別叮囑老人按時服藥并幫老人洗頭按摩、剪指甲等。“看到他們就像看見自己的爺爺奶奶,他們舒舒服服的,我就開心。”對于蘇芽春來說,老人熱情的笑臉便是最好的回報。老人也時常握著蘇芽春的手說:“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90歲的蘇奶奶對蘇春芽也是贊不絕口:“這幾年家里都是冷冷清清的,只有春芽來了才有點人氣,像是個家,這就是我親閨女?。?rdquo;蘇春芽上門服務老人時,還經常會幫忙做一些簡單家務。“只要他們有需要我們的地方,我都會力所能及地做好。”
定制“個性化”方案
組建低齡老人志愿隊
“用真誠的心態(tài)去服務老人,才能收獲老人的真情與真心。”
2017年加入助老員隊伍的吳杏群,此前已有8年的社會服務經驗,這些寶貴的經驗也幫助她更快更好地融入助老員的工作當中。“當我上門服務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個別老人在情緒上、人際關系或是鄰里關系上有些矛盾和沖突。”于是,吳杏群就想到用“社工三大服務方法”,為這些老人們定制個案服務。
“有位80多歲的高齡老人,一個人住在6樓,上下很不方便,時常會感覺到孤單。”吳杏群就為她定制了一個“陪伴服務”——她找來了同一樓另一位60多歲的低齡老人,隨后經常邀請她去“老大姐”家拉拉家常,久而久之兩位老人時常會自己約在一起看電視、聊聊天。在低齡老人的陪伴下,高齡老人的孤獨感減少了許多。
隨后,吳杏群和其他同事一起找出了小區(qū)里樂于互幫互助的低齡老人,組成志愿隊。“低齡老人退休在家后,生活會變得比較單調,久而久之就會情緒失落,這時候老人就需要做一些活動來驅散這些感受。”吳杏群幫助低齡老人和高齡老人結對子,組成樓棟互助組23對,并結合老人興趣愛好,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我們也想通過這種方式去豐富低齡老人的業(yè)余生活,讓他們能夠繼續(xù)展現(xiàn)個人價值,同時加強與社會的聯(lián)系。”
如今,吳杏群還在繼續(xù)加強學習和提升自身養(yǎng)老服務工作技能,努力讓社區(qū)老人們享受更專業(yè)的養(yǎng)老服務。
創(chuàng)造生活樂趣
提高老人幸福指數(shù)
“助老工作沒有驚天動地,沒有豪言壯語,只有無聲付出,默默堅持。”
95后的張曉薇在助老員行業(yè)里算是年輕一代,但年輕不代表不細心,相反,她把年輕的活力帶到工作中,和其他助老員一起,經常為社區(qū)老人們策劃組織各種有趣的活動。
通過社區(qū)的登記信息,邀請來已經結婚50周年的老人們,為他們辦一場金婚慶典儀式。張曉薇告訴導報記者:“老人們當時的年代結婚都很質樸,沒有感受過現(xiàn)在結婚這種隆重的氛圍,我們想通過這場活動,為老人們創(chuàng)造富有價值的回憶。”為參加活動的老人們拍合照、制作金婚證書,老人們個個都笑得合不攏嘴。他們說,“參加這種活動,讓我們感覺重新青春了一回!”
除此之外,張曉薇和其他助老員同事們還時常會給社區(qū)的老人們舉辦生日會,按照年齡段劃分,輪流為老人們送上生日蛋糕。“老人們就像‘老小孩’,他們都很喜歡這個氛圍。”
2022年,廈門市對轄區(qū)60歲以上的失能老人開展家庭床位建設,張曉薇立馬就想到了75歲的洪奶奶。洪奶奶患有類風濕關節(jié)炎,長期坐輪椅,平時洗澡也不方便,非常適合建設家庭床位。但當張曉薇上門對洪奶奶說明來意時,卻遭到了她的拒絕。“老人有時候會怕麻煩,我告訴洪奶奶家庭床位建設不僅可以方便自己的生活,并且每周還能享受養(yǎng)老護理員的上門服務。”洪奶奶在張曉薇的耐心講解下,接受了這項服務。如今洪奶奶的病情有了一定的緩解,老人和家屬對此贊不絕口,生活幸福指數(shù)也隨著提升。“在平凡的崗位默默耕耘,堅守著自己的責任與擔當,才能贏得老人的信任和贊許。”張曉薇自信堅定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