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7月17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僅憑一通電話,就能聽音辨人。這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事實上,這一方式已應用于國內金融反欺詐領域。記者近日了解到,廈企快商通為平安集團上線國內首個金融聲紋反欺詐系統,能采集、比對用戶的聲紋,自動識別用戶真實身份,精準率達99%以上。
識別用戶身份降低壞賬率
“每個人的聲紋都是獨一無二的,雖然有些人的聲音聽上去很像,但聲紋仍有差異性。”快商通人工智能研發(fā)中心總監(jiān)李稀敏說,聲紋是根據語音波形中反映說話人心理和行為特征的語音參數,其“唯一性”成為打開用戶身份的鑰匙。
識別用戶身份,正是金融機構降低壞賬率的關鍵。李稀敏說,在消費金融行業(yè),大部分壞賬來源于黑中介主導的產業(yè)鏈式詐騙,黑中介有多種偽造用戶身份的辦法,單一的身份識別手段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聲紋技術的應用將為識別黑中介增加成功的砝碼。
聲紋識別技術廈企有優(yōu)勢
具體到應用場景,操作也很簡單。“工作人員打電話給用戶,問一些問題,然后將用戶聲音與聲紋庫的數據進行比對,確認用戶是否曾有過騙貸、逾期不還等異常情況。”李稀敏說,以現有的技術,用戶說話時長只要達到3秒就符合識別的條件。
聲紋識別技術其實經歷很長一段低潮期,直到2011年,科學家將聲紋識別率提升30%,同時將深度學習引入聲紋識別技術,聲紋識別技術由此邁入飛速發(fā)展階段。在深度學習的賦能下,如今的聲紋識別技術已經相對完善,具有“易采集”“非接觸”“可靠性高”等特點,在金融、安防、社保等領域的應用前景令人期待。
“錄音、變音和語音合成被視作聲紋識別的攔路虎,不過我們都已攻克了這些難題。”李稀敏介紹,快商通于2013年開始從事聲紋識別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目前已構建了技術壁壘,“在國內聲紋識別技術領域,快商通處于第一梯隊,具有明顯的領先優(yōu)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