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1月23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道 時隔多年,當劉岸再次回想起2007年的那個秋天,心里總是有種別樣的感受。那一年,他從遙遠的新疆來到廈門,開始與《廈門文學》結緣。此后,他與這本文學雜志相伴走過了14個年頭。其間,劉岸帶著《廈門文學》的編輯團隊一路開拓,不斷提升雜志影響力。同時,他個人的創(chuàng)作也不斷精進,其間更寫出了長達160萬字的多卷本長篇小說《子歸城》,受到業(yè)界廣泛關注。
創(chuàng)新設置多個文學欄目
劉岸出生于1962年,從小喜歡文藝。在學校期間,他就開始陸續(xù)發(fā)表作品,后來更是出版了長篇小說《騙你不是人》《天職》《大法院》等作品,受到文壇關注。
2007年,劉岸作為重點人才被引進到廈門工作后,開始擔任《廈門文學》主編。此后,劉岸針對這本雜志開啟了系列改革。他創(chuàng)新設置了“閱讀名家”“小說港”“非虛構空間”“閩臺人文”等欄目,并沿用至今。
其中,“閱讀名家”主要發(fā)表國內外文學名家的最新文學作品。“非虛構空間”主要發(fā)表散文、隨筆、游記及紀實性文字,也可跨文體、交叉文體等。而“閩臺人文”則是對海峽兩岸人文的紀實性描述,希望突出知識性、趣味性及歷史感。同時,劉岸也對雜志進行改版,并引入美編,還在內部建立起了一套規(guī)章制度,嚴把編審關,讓雜志出版變得更安全。
邀約多位名家發(fā)表作品
劉岸擔任主編以來,經常鼓勵《廈門文學》編輯主動“走出去”,邀約國內文學名家發(fā)表作品,迄今為止刊發(fā)了莫言、舒婷、高洪波、蔣子龍等系列全國名家的作品。
其中,莫言的一篇文章,名為《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發(fā)表在《廈門文學》2010年6月號上。劉岸說,這篇文章,是莫言當時在國外的演講稿。“雖然是演講,但卻是不錯的散文,我們就通過邀約,將其刊發(fā)在了《廈門文學》上。”劉岸說,當時,大家對文學的積極性很高,很多編輯都會自掏腰包,給一些文學名家寄點小禮物,希望能約到他們的文稿。
在廈門的文學事業(yè)上,提到“紅土地·藍海洋”文學筆會,很多人都不陌生。劉岸說,剛開始的“紅土地·藍海洋”文學筆會,大多是知青性質比較濃。他參與后,筆會開始逐漸淡化知青色彩,并探索新的辦會模式,不斷擴大范圍,提升層次,同時也邀請更多名家參與。
其中,2014年的“紅土地·藍海洋”筆會,他首次設立了“廈門文學院創(chuàng)作基地”,拓展了廈門文學采風創(chuàng)作與交流發(fā)展的平臺。此外,這次筆會還邀請到《焦裕祿》作者、國家一級作家何香久參與,受到許多人關注。
個人創(chuàng)作取得新突破
擔任《廈門文學》主編期間,劉岸在個人創(chuàng)作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先后創(chuàng)作出版了長篇小說《塵土飛揚》、小說集《追逐藏獒》等。同時,受廈門獨特的海洋文化和“海絲文化”影響,他也開始了長篇小說《子歸城》的創(chuàng)作。這一寫,竟是十多年,一直到今年,《子歸城》的四卷本才修改完并成功出版。
劉岸說,《子歸城》全書超過160萬字,共分四卷。全書提及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00多人?!蹲託w城》出版后,也得到了廈門市委宣傳部、市文聯的大力支持。
在劉岸看來,無論是個人創(chuàng)作,還是擔任《廈門文學》主編期間,他都見證并參與著廈門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今年恰逢《廈門文學》創(chuàng)刊70周年,他希望,未來的日子里,這本雜志能持續(xù)提升刊物質量,打造更多品牌欄目。同時,要繼續(xù)培養(yǎng)和集結一支德才兼優(yōu)、忠誠于文學的作家隊伍,打造更多“廈門制造”的文學精品,推動廈門文學事業(yè)不斷發(fā)展。
(記者 葉子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