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廈門簡史》出版之際
●汪毅夫
榮譽感不是榮譽,卻是同榮譽有密切關聯、同榮譽一樣值得珍惜的高尚情感。廈門市民莫不因廈門發(fā)展的歷史和發(fā)達的水平,而感到與有榮焉。市民的榮譽感是城市文明高度發(fā)達的表現。
我生長于美麗的廈門。2008年1月調離福建到北京工作,隨帶的書籍里有民國《廈門市志》(1998年,方志出版社)。客居日久,時或翻閱以解鄉(xiāng)愁。近日,10余年不曾見面、未通音問的老友丁國炎教授寄來《廈門簡史》書稿,囑我閱讀并談談讀后感言,敢不從命!讀罷掩卷,不禁嘖嘖贊嘆。
一部廈門史,究竟從何開始?民國《廈門市志》之《疆域志》記:“廈門,宋稱嘉禾嶼,屬泉州府同安縣,又名嘉禾里,太平興國時,產嘉禾,一莖數穗,故名。元因之,立千戶所。明立中左所。洪武二十年,命江夏侯周德興筑廈門城,廈門之稱始此。”又謂:“廈門乃一浮島。”同書之《疆域沿革表》乃從“宋,嘉禾嶼,太平興國改嘉禾里,屬同安縣”講起,同書之《大事志》所記亦多島上之事。廈門歷史從宋代、從嘉禾嶼講起,講的是廈門島的歷史。民國《廈門市志》所記乃是長久以來的說法?!稄B門簡史》論述今之廈門的歷史,率先破除廈門島史的舊框架,調整論述視角,用簡明的筆觸,令人信服地說明:唐貞元十九年(803年),“唐朝析南安縣西南四鄉(xiāng)置大同場,廈門即隸屬于大同場。其后又于乾符三年(876年)析大同場武德鄉(xiāng)為武德場(即今長泰縣前身)。這樣,大同場下轄的三鄉(xiāng),就基本包含了今天廈門的全部區(qū)域”,閩國時期又“升大同場為同安縣”。今之廈門即古之“大同場下轄的三鄉(xiāng)”,按照這一說明,廈門的歷史完全可以上溯至“大同場下轄”三鄉(xiāng)時的876年,質言之,今之廈門有了1145年的悠久歷史。
《廈門簡史》以全書一半的篇幅詳細記錄1949年以來廈門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展現其文化、經濟、社會的發(fā)達水平。這是廈門歷史、也是《廈門簡史》最為精彩的部分。這個部分是我們學習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具體而生動的參考材料。《廈門簡史》調整論述視角于前、設置論述重心于后,構成全書一大特點。
此外,廈門地方史同其他專門史如海疆史、海關史、海外交通史、明鄭臺灣史、閩臺關系史、東南亞華僑史、中共閩南地下活動史、改革開放與特區(qū)建設史等有很多交集,發(fā)生過重大歷史事件、留存有眾多文物遺跡。例如,明鄭臺灣史上,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從廈門開始的,鄭成功為收復臺灣在廈門屯兵、操練水師,留下了鄭延平讀書處、水操臺、演武場等遺址。再如,愛國華僑陳嘉庚捐資辦學,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校園里的嘉庚樓群,是集中成片的歷史建筑。又如,廈門是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重要組成區(qū)域,廈門的閩南文化品種特別豐富,如保生大帝信俗、閩南話答嘴鼓、漆線雕、宋江陣、南音、歌仔戲、中秋博餅等。廈門的涉臺文物也特別豐富,廈門市人大常委會率先全國立法保護涉臺文物。這些在《廈門簡史》里也有充分的描述。
據了解,《廈門簡史》在幾位廈門退休老人和年輕學者的學術策劃下進展順利。希望《廈門簡史》對廈門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所助益!
祝賀《廈門簡史》出版,祝愿廈門申報成功!
(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座教授;原文為《廈門簡史》序言二,本文標題為廈門日報編輯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