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各界抗敵后援會會址位于定安路71號。

小記者們認真觀看紀錄片,聆聽“廈青團”“廈兒團”成員的回憶。

周邊紅色資源
臺海網4月9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fā)出最后的吼聲,心頭涌動著一腔愛國熱血。他們英勇戰(zhàn)斗乃至舍生取義,以實際行動反抗侵略者的暴行,維護民族尊嚴,救助同胞于水火之中。
面對日本侵略者不斷以戰(zhàn)機、軍艦襲擾廈門的情形,七七事變發(fā)生后僅三個星期——7月28日,在中共廈門工委的推動下,福建省抗敵后援會廈門分會(又稱廈門各界抗敵后援會)成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共黨員領導的宣傳工作團和慰勞工作團活躍在大街小巷:排演劇目、創(chuàng)辦報紙、籌款募捐、慰勞前線,催生出兩個赫赫有名的抗日救亡團體:“廈門青年戰(zhàn)時服務團”和“廈門兒童救亡劇團”,激發(fā)起無數海內外同胞的愛國熱情。
近日,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與廈門日報社主辦的“踏尋廈門紅色足跡”活動走進廈門各界抗敵后援會會址,十多位廈門日報小記者團成員實地采訪,聆聽文史學者的講述,一同致敬烽火中的平民英雄。
【現場】
聽講述看紀錄片 少年英雄感人至深
“我們想象一下,1937年7月28日,有多少廈門百姓聚集在這里,振臂高呼抗日救亡的口號?”踏尋活動中,海滄區(qū)委原黨建辦主任、文史學者李向群向小記者們講述廈門各界抗敵后援會成立的背景。他介紹,七七事變后,廈門人民的抗日情緒越發(fā)高漲,抗日救亡活動逐漸從秘密轉為公開,抗日救亡團體從分散變?yōu)榻y(tǒng)一。
廈門各界抗敵后援會活動總部,就在今天思明區(qū)中華街道定安路71號。這里原是臺灣籍醫(yī)生黃仔屘(m??n)的私人住宅,她在騎樓的一、二層設婦產科診所,因此這里也被稱為“保生堂”。“當時,黃醫(yī)生名望高、人脈廣,定安路又處在廈門繁華的市中心,這也許是后援會選址這里的原因。”李向群說。
1938年5月11日,廈門各界抗敵后援會中的宣傳工作團、慰勞工作團,以及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簡稱廈兒團)等團體聯(lián)合成立了廈門青年戰(zhàn)時服務團(簡稱廈青團)。中共廈門工委推動成立并直接領導了廈青團。
參觀活動中,李向群與小記者們一起觀看他參與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廈門的記憶》。片中,當年意氣風發(fā)的廈青團成員已成了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但只要回憶起連夜奔走,為宣傳抗日救亡主張不惜一切代價的情景,他們依舊熱血沸騰。
李向群采訪過廈青團和廈兒團的成員。他告訴小記者們,在廈門各界抗敵后援會以及廈青團、廈兒團的事跡中,有三個關鍵詞值得學習——信念、意志和行動。當年,廈兒團最小的成員只有7歲,最大的才17歲,另外還有不少報童加入廈門各界抗敵后援會的宣傳隊伍。讓他們毅然離開父母,勇敢地參加抗日斗爭,用歌唱、表演喚起民眾覺醒的,正是那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
廈青團成員回憶,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頭上戴的草綠色“鋼盔”是用油桶打造、油漆刷的,手里的大刀是借的,到底能不能砍東西誰也不知道。他們就靠這些裝備上了前線,在黨的領導下分赴漳州、龍溪、南靖、平和、漳浦等地,廣泛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廈兒團成員更是輾轉到汕頭、廣州、香港、越南、高棉等地,最后回到廣西桂林一帶,開展抗日宣傳和募捐、慰勞活動。3年間,跋涉了上萬公里。他們遭受了成年人都難以忍受的艱苦和壓力,沒有堅忍不拔的意志是無法堅持下來的。
“‘行動’是關鍵,在共產黨的召喚和教育下,當年的青年和少年有了國難當頭的危機意識,并切實付諸行動保衛(wèi)祖國。如今,我們身處和平年代,大家更要跟著黨走,珍惜大好時光,把握機會,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努力讀書。”李向群說。
“李爺爺,到前線這么危險,為什么這些孩子的父母同意他們去呢?”思明小學四年級小記者阮宏恩舉手提問,在場的家長不禁笑了起來。“所有人都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抗日,所以父母也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前線。”李向群笑著說,還反問阮宏恩,要是回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你愿意像廈兒團的孩子們一樣奔走宣傳嗎?“可能我父母會舍不得,但是我愿意去!”阮宏恩堅定地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