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巖內(nèi)的“俞戚詩壁”。
臺海網(wǎng)3月24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廈門萬壽路上的萬壽巖是一處歷史名勝,廈門“大八景”之一,名曰“萬壽松聲”,目前這里古松已蕩然無存,倒是留下了許多明清時期的摩崖石刻,其中,最有名的當(dāng)屬“俞戚詩壁”,這處明代古崖刻見證了一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戚繼光的風(fēng)采和往事。
“俞戚詩壁”:游萬壽巖 將軍和詩
在中國歷史上,從元代開始一直到明代末年,倭寇為患中國,給中國東南沿海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和經(jīng)濟(jì)損失。明中期以后,日本倭寇更為猖狂,大肆侵?jǐn)_閩、浙、粵沿海一帶,凡倭寇所至,燒殺搶掠,千里為墟。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562年-1565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數(shù)次入閩抗擊倭寇。1564年2月戚繼光率戚家軍追擊倭寇至同安王倉坪(今屬龍海),斬敵數(shù)百人。1565年秋,俞、戚二軍會師閩粵交界,徹底殲滅倭寇主力,從此,為患多年的倭寇基本平息。根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和歷史的記載,“俞戚詩壁”即為戚繼光、俞大猷在抗倭期間到廈門時所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萬壽巖寺住持普蔭所撰《萬壽巖記》摩崖石刻稱“倭寇之時,俞都督諱大猷、戚參將諱繼功(應(yīng)為“光”之誤)曾到此,有詩留題,勒之于石壁之上”。
“俞戚詩壁”上的詩刻,第一首詩云:“萬丈峰巒聳目前,不須雕巧出天然。露涵石瓦生春色,爐爇旃檀起瑞煙。自信明時無隱逸,還疑僻處有神仙。公余正好談玄妙,又統(tǒng)三軍過海邊。”據(jù)道光《廈門志·卷九·藝文》載,此詩署名戚繼光。
第二首詩云:“幽巖屹立梵宮前,片石呈奇瓦儼然。峭壁罅虛寒漏月,博山香爇暖生煙。高僧煮茗能留客,樵子觀棋每遇仙。說罷禪機登絕頂,恍疑身在五云邊。”此詩則署名俞大猷。(注:爇,音若,意為燃燒。旃,音展,意為赤色。罅,音霞,意為裂縫。)
在《廈門志·卷二·山川》中載說:詩壁“石鐫明人詩二首”,其實石壁上是有三首詩的。
第三首詩云:“禪宮俯瞰亂峰前,片瓦重重勢儼然。松落石檐寒帶雨,云飛山戶曉生煙。人夸竺國三千界,我愛蓬萊第一仙。幸喜封疆無事日,樓船同渡海南邊。”從詩中的第一、二首可以看出詩情豪邁、氣宇軒昂,是出自干城之將手筆,而第三首則語帶空靈,充滿禪意,應(yīng)是當(dāng)時萬壽巖寺高僧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