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80年代的糖票(李世偉供圖)
臺海網(wǎng)2月10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一年一度春節(jié)將至。辭舊迎新、走親訪友,各種各樣的過年方式有的延續(xù)下來,有的正悄悄發(fā)生改變。日前,本報讀者、本地文史研究者李世偉找到上世紀80年代的糖票,回憶起當年用糖水招待客人的新春往事。另外,記者也向多位老廈門人了解到,還有不少鮮為人知的節(jié)慶方式,有的甚至消失不見。
飲食:泡糖水待客是古禮,寓意生活甜蜜
家中有客人來拜年,市民們大多少不了泡上一壺茶,擺上精致茶點。但從家里找到的幾張40年前的老票據(jù),則勾起了李世偉不一樣的回憶,其中有幾聯(lián)糖票。“當年春節(jié)喝的是糖水,家中如果來客人,父母會拿憑糖票領用的白糖或紅糖,化開泡成水來招待客人。那時用糖水待客,是很流行的方式。”李世偉說。
對此,廈門民俗專家盧志明提到,用紅糖水待客是廈門的古禮,但隨著現(xiàn)代食品工業(yè)的升級和物質(zhì)條件的改善,逐漸淡出許多人的記憶。“紅糖水甜甜的滋味,有著生活甜蜜的寓意。此外,這與廈門曾是甘蔗的主產(chǎn)區(qū)和集散點之一的歷史背景,也有一定關系。”盧志明說。
裝飾:過年戴簪花打扮玉蘭含笑茉莉最搶手
用花朵迎新春,是很有儀式感的元素。盧志明提到了一個已經(jīng)逐漸在廈門消失的習俗:簪花。“老一輩女子喜歡頭戴鮮花,過年的時候要簪花隆重打扮一番。”春節(jié)期間,玉蘭、含笑、茉莉等各類簪花供不應求,有的手藝人還會把花朵組合起來,設計成更別致、更鮮艷的款式,滿足節(jié)慶期間簪花的需求。
其實,用年花將家中點綴一番,一直是深得市民喜愛的方式。李世偉回憶,上世紀80年代前后,一些愛花的人家大多從地里采摘,簡單將月季、菊花、臘梅等握成一束插在家中,仙人掌等植株也能成為裝飾。小時候生活在鼓浪嶼的“80后”市民謝平貴則回憶:“少年時期我跟著長輩從溪岸路花鳥市場買年花回家,回程的渡船上,常發(fā)現(xiàn)滿船花香。”
掃塵:石灰水+“青粉”刷完后墻壁更鮮亮
依“掃塵”的習俗,家家戶戶年前都會進行一次大掃除。日前,謝平貴給家里房屋做了布置——將墻壁重新粉刷一遍。“這是延續(xù)了以前的老習慣。”他告訴記者,過去刷墻用的是石灰水,年前刷一遍,室內(nèi)看起來更加白凈亮堂。他說,往日條件允許的人家會買上十來斤石灰水,再往里配兩茶匙的“青粉”,原本發(fā)灰的顏色刷上墻就會更鮮亮;每逢年前,石灰都賣得緊俏。謝平貴也提到,現(xiàn)在,室內(nèi)有了乳膠漆等工藝更先進的涂料,家具物件又越來越多,年前刷墻的習慣便不再流行。
除了掃塵,沐浴也是很有儀式感的環(huán)節(jié)。李世偉提到,上世紀90年代以前,私人住宅鮮少有熱水器,不具備淋浴條件。所以一些家庭會在年前帶上孩子一起,去霞溪路的公共澡堂洗凈身體。 (廈門日報記者 趙張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