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美居民駱中民(右)向海堤紀念館捐獻文獻。
臺海網(wǎng)11月2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日前,集美居民駱中民再向海堤紀念館捐贈一幅2003年版廈門市海灣區(qū)域圖,對展現(xiàn)廈門海域地形風貌,研究城市建設發(fā)展變遷,增強國家版圖意識等有重要意義。
當天,海堤紀念館內舉行了捐贈儀式,接收贈物并回贈宣傳品。海堤紀念館科負責人代為感謝駱中民對紀念館的愛心捐贈,高度贊揚此舉傳承了“海堤精神”,傳播了本土紅色基因文化,豐富了歷史文獻資料,為研究廈門紅色精神及開展相關學術研究、宣教工作提供佐證。
據(jù)介紹,今年,根據(jù)市里統(tǒng)一部署,海堤紀念館提升改造項目列入“廈門市文化遺產(chǎn)保護展示項目”。為推進廈門紅色文化資源陣地海堤紀念館的保護利用工作,弘揚“海堤精神”實現(xiàn)新提升,海堤紀念館即將進行一次大的提升改造,初步考慮將這幅海域圖在普及國家版圖意識、國民海洋意識時進行展示。由于其為塑料制品,易收藏、保存,還會考慮作為中小學研學教材使用。
他數(shù)次向紀念館捐文獻
“我是廈門人,對家鄉(xiāng)的老物件情有獨鐘,平時喜歡到老書店、舊物倉走走逛逛。”駱中民介紹,這幅海域圖就是他十幾年前在廈港老書店小漁島“淘寶”時的意外收獲。“外包裝上印有‘贈’字,贈送的海域圖印刷量少,一般是送給海洋考察、海洋管理等專業(yè)機構內部使用的。”憑著收藏家的敏感,駱中民將這幅海域圖收入囊中。如今,他又轉贈藏品原件用以海洋科普宣傳。
今年7月,駱中民首次向海堤紀念館捐贈文獻。他看到《廈門日報》上刊登的征集文獻公告,隨即向紀念館捐贈“廈門高集海堤政治部主編《工程生活》報”1954年1月20日-3月25日共計11期原件,報刊文獻上有“高崎集美海堤首屆工人代表會議”照片13幅等珍貴史料,另附贈“1954年11月10日海堤建設者合影”1張。這些珍貴史料,生動反映了勞動競賽期間,老建設者群體的“海堤精神”、物資貧乏卻活躍豐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富有年代感的工地文化。
此外,今年以來,駱中民還經(jīng)常提供電子檔資料供教研學佐證,同海堤紀念館結下了深厚情誼,是位名副其實的“海堤之友”。
呼吁更多“海堤之友”出現(xiàn)
海堤紀念館科負責人介紹,1998年6月,老海堤人成立籌備組,并開始建議籌建廈門海堤紀念館;2003年9月,廈門海堤建設者聯(lián)絡組成立;2010年10月28日,海堤紀念館開工建設,廈門海堤建設者聯(lián)絡組自費20多萬元,組織海堤人到北京、天津、上海、廣西、福州、泉州、漳州和香港等地收集、復制歷史資料、歷史照片、實物等支持紀念館布展。“他們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批文獻資料捐贈者。沒有他們,就沒有現(xiàn)在的海堤紀念公園和紀念館。”
2016年1月28日開館至今,海堤紀念館累計接待參觀人數(shù)近62000人次,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今,更多的社會公益人士關注海堤,并向海堤紀念館捐贈了部分史料記載文獻、老照片、老物件等,形成了海內外華人華僑關注海堤紀念館的朋友圈,共同為文化事業(yè)添磚加瓦,他們也成為新的“海堤之友”。
紀念館希望通過駱中民的帶頭義捐,呼吁社會各界大力關注海堤紀念館保護和展示提升工作,積極為拓展館藏捐贈歷史文獻、老物件,共同為弘揚“海堤精神”出一份力,支持辦好人民的紀念館,傳播正能量。
詳詢海堤紀念館熱線:0592-2654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