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珍品 臺海遺墨
廈門市博物館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guān)于“一個博物院就是一個大學校,要把凝結(jié)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指示的同時,堅持致力于閩臺兩岸珍貴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和陳列。
“臺海遺墨”系列甄選館藏的閩籍或活躍于閩臺兩地的書畫家作品,進一步解讀作品內(nèi)涵,“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帶來美的享受和藝術(shù)熏陶,帶來閩臺一家親的歷史啟迪。
清末民國 葉鏡镕《水墨蘭花》立軸
——————————————
作品賞析
此幅作品為絹本 縱122厘米,橫40厘米
此作品繪墨蘭二叢,用筆較為草率。右上行草題鄭板橋七言絕句兩行:“宿草栽培數(shù)十年,根深葉老倍鮮妍。而今歸到山中去,滿眼名葩是后賢。”但最后一句缺了三字,將“葩”寫成“花”,可見其作畫題詩時的輕松草率。
落款為“漢卿”。鈐二?。?ldquo;葉鏡镕印”,白文;“漢卿書畫”,朱文。起首鈐一閑章“丁也山人”,左下鈐一閑章“萬物靜觀皆自得”。
作者簡介
葉鏡镕(1876—1950),字漢卿,本名葉有歲,生于臺灣新竹湖口,是新竹湖口四文人之一,其他三位分別為張采香、傅萬年、傅萬庚。葉鏡镕善畫蘭竹,也擅長指畫,屢次獲邀參加《臺灣日日新報》舉辦的“臺日名家紙上書畫展”。其書法也不錯,行草率意自然。
葉鏡镕年輕時供職于衙門,1895年日本侵略臺灣,他的房子毀于戰(zhàn)火,從此他辭去工作,開始了流浪的生活。身上沒有錢了,他就畫畫換錢,隨手畫幅畫,在旅館門口叫賣。一般的作品都落款“漢卿”,唯有他自己覺得較為滿意的作品才落其本名。他作畫隨性,因此流傳的作品也較多。
來源:廈門博物館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