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9月1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文 沈威/圖 通訊員 傅春榕)今天是第36個教師節(jié)。36年前,那一批懵懂入行的少年,如今已然年過半百。面對講臺,背靠黑板,他們用青春澆灌桃李滿園,也用堅守的方式,鼓勵著更多年輕人加入教師的隊伍。
36年來,他們演繹的是人間最有溫度的教育故事,也見證了廈門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見證了廈門教育人的兢兢業(yè)業(yè),見證了廈門尊師重教氛圍的愈加濃厚。

鄭輝龍
“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樣的老師,就要成為什么樣的老師”
名師檔案
鄭輝龍
●36年教齡,福建省學科帶頭人,廈門市專家型教師,省教育學會數(shù)學委員會常務(wù)理事,高級教師,廈門一中數(shù)學教研組長
1984年秋,19歲的鄭輝龍懵懵懂懂地站上了講臺,這一站就是36年,如今他已成為無數(shù)一中學生心中最敬愛的“鄭老大”。
一路走來,鄭老師的成長受益于廈門完善的教師發(fā)展培養(yǎng)體系,他心懷感恩,也不斷用家長的視角審視教師職業(yè),他堅定的座右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樣的老師,就要成為什么樣的老師。”
執(zhí)教36年,鄭老師依然對教師職業(yè)保有最大的熱情。他說,他只會教書,他也只適合教書。“雖然累點,但幸福感很高。”
執(zhí)著 他相信每節(jié)課都還能講得更好
鄭老師結(jié)緣教育,更多是因為當年那個時代背景的因素。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學給予學生的選擇很少,但卻能賦予他們“干部”的身份,師范生還能享受從學費到吃住的完全免費,所以鄭輝龍不假思索地填報了三明師專。
1984畢業(yè),被分配到清流一中,1997年應(yīng)聘到廈門一中,之后一直任教于廈門一中初中部。
說不清從什么時候開始,鄭老師漸漸愛上了這份職業(yè)。
他說,他發(fā)現(xiàn)孩子們都挺可愛的。慢慢地,他也感覺到了作為人民教師肩上擔負的重任。所以他精益求精,至今堅持每課必備,每天布置給學生的作業(yè),他都從頭到尾一道道題親自做過的,一是為了給學生示范,二是為了有所取舍。“雖然數(shù)學永遠是一加一等于二,但學生、課標、要求、背景都不一樣了,總有需要與時俱進的地方,也總有新鮮的內(nèi)容得注入。”所以,即使同一章節(jié)的知識已講過數(shù)十遍,他也依然在思考“哪些地方可以講得更好”。
鄭老師思考的視角,常常從教師自動切換為家長,換位思考,也讓他的工作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他說,他要成為的老師,就是“自己希望自家孩子能遇上的那種老師”。
成長 他感恩廈門教師成長培養(yǎng)體系
回憶這36年的執(zhí)教生涯,鄭老師說,1997年是個重要的節(jié)點。
那年之前,他在山區(qū)的教學更多是靠自己去琢磨。1997年來到廈門之后,開始有了關(guān)金瑞老師、周曉明老師等一大批老前輩的引領(lǐng),他們對晚輩毫無保留的教導與提攜,都讓鄭老師感受到了廈門教育的溫暖。這樣的傳幫帶,不僅是廈門一中,也是整個廈門教育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
在廈門,鄭老師接連參加了兩年市骨干教師培訓,三年市學科帶頭人培訓,四年專家型教師培養(yǎng)人才培訓,還被選送省學科帶頭人培訓……他感慨,是廈門完善的教師成長培養(yǎng)體系成就了今天的自己。“一所學校要教好學生,憑的是整個教師隊伍,不是一個人教得好就行。”這十幾年來,鄭老師在廈門一中數(shù)學教研組長的崗位上,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上。他的多位弟子,也已在含金量最高的全省教師技能大賽上捧回一等獎第一名的榮譽。“當老師,最重要是有愛心,能奉獻。”一路走來,很多八小時之外的工作,依然還是能讓鄭老師憑著對這份職業(yè)的一腔熱情,全身心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