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辦學術沙龍 到外地出差都不間斷
關于潘懋元的傳說,還常常涉及他在家中開設的“周末學術沙龍”。
自1986年起的三十多年里,每到周末,潘懋元家里都會聚集不少學生,他們在這里辦的是集思想、學術、生活為一體的沙龍,這也是潘懋元創(chuàng)設的一種特殊的課外學習制度。
清茶一杯、點心幾樣,沒有課堂上的正襟危坐和刻板拘謹,大家暢所欲言,既談學問中的人生,也談人生中的學問。學生們受益良多,將沙龍奉為“精神家園”,有的學生的博士論文題目甚至也來自于沙龍上的辯論題。潘懋元還將這一傳統(tǒng)延續(xù)到了外地,當他出差講學時,都會把當?shù)氐?ldquo;弟子”們召集到自己的住所辦沙龍。
在潘懋元百歲生日之際,潘世墨撰寫了一篇題為《兒女心目中的“先生”》的文章。文中說,“周末學術沙龍”是父親的研究生教育教學的模式,它最大的亮點是形成一個“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互學習、共同受益”教學效果。更加可貴的是這個大家庭的溫馨,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心靈溝通,不論從學識上還是從做人上,都體現(xiàn)了平等待人的理念。
作為教育界的前輩,潘懋元始終以謙和的姿態(tài)做人,以包容之心育人,以大愛之心化人。鄔大光說,無論多么生澀的后輩學生,他都平等相待。
長壽的秘訣 要運動更要不斷思考
與潘懋元共事多年的鄔大光曾總結過老先生的“保留節(jié)目”:幾十年如一日,不論刮風下雨乃至臺風不停課,學生交上來的作業(yè)或畢業(yè)論文字字修改包括標點符號,參加學術會議從不提前離席,聽別人作報告永遠做筆記……
早年,潘懋元還有不少英雄往事,比如76歲時,他還在做俯臥撐,而且一口氣可以做20多下,是那種“腳架在高處”的。82歲時,他登上了海拔5020米的西藏米拉山。到達山口時,因空氣稀薄,缺氧嚴重,大家都說,不要下車了,但潘懋元卻說,當然要下車,抽根煙,照張相,留個紀念。
潘世墨說,今年100歲的父親身體安康、思維敏捷、精神矍鑠、談吐自如。他出門比較少了,在家里大多是三種狀態(tài):在書房看書報、寫文章,在客廳與客人、學生交談,在寢室小憩、閉目養(yǎng)神。
經(jīng)常有人問潘先生保持長壽的秘訣,他總是莞爾一笑,給出的答案簡單明了卻意味深長:長壽需要運動,但不僅是身體的運動,更需要腦袋運動,就是不斷思考,跟上時代,不斷接受新事物和新問題。
如今已百歲高齡的潘懋元老先生,仍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研究思考著高等教育學科的持續(xù)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