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
他創(chuàng)造多個“全國第一”
如今,談到中國高等教育,學界第一個想到的名字,一定是潘懋元。
上世紀50年代初期,新中國剛剛成立,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但原有的教育科學僅僅是把普通教育作為研究對象,不能適應高等教育發(fā)展要求。當時,剛過而立之年的潘懋元就敏銳地察覺到“不能把大學生當成小學生、中學生一樣來教育”。他認為,大學必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論。因此,他倡議建立高等教育學新學科,并在1956年就將“高等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第一次搬上了我國高校課堂。不過那時候,大多數(shù)人并不以為然,只有他一人孤獨地堅持著。
后來的一系列政治運動,導致高等教育學科“難產”,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潘懋元的建議才得到關注。
后來,潘懋元創(chuàng)造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多個“第一”,包括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室;由他主編的《高等教育學》,是中國第一部公開出版的高等教育學專著,成為這一新學科的理論基礎;潘懋元先生還是我國第一位高等教育學的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遠不止如此。潘懋元關于大學“精英論”“大眾化”的闡述,更深深影響著中國的高等教育發(fā)展。
對待學生像子女 對待子女像學生
學生們說,潘老師是發(fā)自內心地愛生如子。每到年終時,他總是關心不回家過年的學生,一到除夕夜都會熱情地叫他們到家中吃年夜飯,飯后還會給每個人發(fā)紅包;一位學生來自農村,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好,正在他為住宿費一籌莫展時,卻被告知費用已交,替他墊上住宿費的正是潘老師……
但談及家庭時,潘懋元卻覺得,自己可能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他曾說:“我愛人在世時生著病,無法管教孩子,我既要搞行政工作,又要兼顧教學與科研工作,白天坐辦公室或開會,晚上和周末就跑到自己的小房間研究高等教育,一直沒有時間管教孩子。此外,我有段時間借調在北京工作,后來遇上文化大革命又被流放到昆明,一直不在家。所以我的孩子們都是自己成長起來的。”
在潘懋元二兒子、廈大原常務副校長潘世墨的記憶中,打小他就看見父親總是在忙,白天一早騎自行車上班的身影,深夜燈下伏案的背影。時至今日,仍然如此。
他說,父親的家教,如老子云“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言教言簡意賅、有的放矢。“不言之教”這個道理,人所皆知,但是真正做到、做好,則非易事。
所以在潘懋元的學生中,一直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潘先生對待學生像子女,對待子女像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