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條約內(nèi)容,清政府除了割讓香港島、向英國賠款外,還須將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設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并設派領(lǐng)事。與廈門島咫尺之遙的鼓浪嶼,自然也難逃洋人染指,由此開啟了其在接下來一個多世紀的滄桑歷程。
“炮仔紅吱吱,打城倒離離,番仔反,鼓浪嶼做公館。番仔爬上山,城內(nèi)任伊搬。”這首從鴉片戰(zhàn)爭時期即在廈門當?shù)貍鞒耐{,成為當年“番仔”炮轟廈鼓、上島劫掠的寫照。
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歐洲各國以及美國、日本等國資產(chǎn)階級改革的完成,地大物博卻愚昧落后的清王朝成為帝國列強眼中的“待宰肥羊”。英、美、日、德等國紛紛漂洋過海,在中國境內(nèi)劃設勢力范圍,攫取利益。
在此背景下,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門戶的廈鼓兩島自然成為各國列強勢力延伸的“橋頭堡”。1865年,廈門有洋行11家,到了1880年,設在廈門的外商洋行、銀行就達到24家。隨著洋行洋商涌入,領(lǐng)事館、教堂、別墅等各具特色的西式建筑開始在島上拔地而起。
1894年中日爆發(fā)甲午戰(zhàn)爭,清政府在戰(zhàn)事連連失利的情形下不得已向日本求和。此后,中日簽訂《馬關(guān)條約》,割地賠款。次年,清政府總理衙門大臣榮祿與日本駐華公使林董在北京訂立《中日通商口岸日本租界專條》,其中規(guī)定:中國政府應允,一經(jīng)日本政府咨請,即在上海、天津、廈門、漢口等處,設日本專管租界。
1897年,日本向清政府提出在廈門和鼓浪嶼劃出22萬坪(約1091畝)土地,作為“專管租界”。日本希望獨霸廈鼓的野心引來島上居民以及英、美、德等其他列強的不滿。
據(jù)歷史學者考證,為“杜絕日本獨占野心”,時任美國駐廈門領(lǐng)事巴詹聲拉攏其他國家的駐廈領(lǐng)事,向浙閩總督許應骙建議把鼓浪嶼劃作公共地界,如此,“既可以杜絕日本獨占的野心,還可以兼護廈門,一舉兩得。”
清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1902年1月10日),中外各方代表在日本駐廈門領(lǐng)事館簽署“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草案”。1902年11月21日,光緒皇帝在《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的奏本上御批“允行”。
不久之后,鼓浪嶼即成立由在島洋人把持的市政管理機構(gòu)工部局和審判機構(gòu)會審公堂,自此,清政府對于小島的行政管理權(quán)以及司法權(quán)等旁落洋人之手,鼓浪嶼就此淪為獨立于清政府管轄體制之外的“國中之國”。
不滅的中國文化之火
自晚清中國的大門被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鼓浪嶼就“西風勁吹”,逐漸成為西方文化的匯聚之地,宗教、建筑、語言、教育等無不受其影響。后來,隨著鼓浪嶼被劃為“萬國租界”,拂及島上的東漸之風日盛。
就是在這樣一座連巡捕都是由外國人擔任的小島上,傳承千年的中華文脈香火卻一直綿延未絕。洋房別墅中虔誠供奉的祖宗牌位、立柱拱窗上卓然而立的翹角飛檐……島上居民以及一批批歸來的臺胞、僑胞,在吸納外域文化的同時,將熔鑄于血脈骨髓里的中華文化基因,根植于島上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讓處于動蕩飄搖中的小島之上,始終躍動著不滅的中國文化之火。
從鼓浪嶼鋼琴碼頭上島左轉(zhuǎn),沿鹿礁路步行向前,順次參觀英國領(lǐng)事館舊址、博愛醫(yī)院舊址、皓月園等“網(wǎng)紅”景點,是一條環(huán)島游覽的經(jīng)典線路。高峰時期,這條游覽線路每天迎來數(shù)以萬計的八方游客。
沿路走來,游人可以欣賞到最具標志性的鼓浪風光——山海相依、景色旖旎,各具特色的建筑鱗次櫛比。而在這些熙來攘往的游客中,很少有人會專門去關(guān)注英國領(lǐng)事館舊址東面海濱不遠的一處避風塢。
與島上讓人目不暇接的洋樓別墅、勝景古跡相比,由一塊塊布滿苔蘚的青石簡單壘砌而成的避風塢,的確有些不起眼。但一個多世紀以前,避風塢所在的位置曾是一處沾滿華人勞工血淚的“豬仔碼頭”。成千上萬的華工,或迫于生計,或遭誘騙拐賣,從這里被送往海外,從此背井離鄉(xiāng),羈旅他國。
因為被販賣的勞工多被藏匿在不見天日的輪船底艙,以躲避海關(guān)檢查,這種販運方式與買賣生豬類似,當時人們就將這種買賣華人勞工的方式稱為“賣豬仔”。
19世紀,快速擴張的資本主義列強在海外開拓了龐大的殖民版圖,而在殖民地墾荒、開礦、修筑鐵路、開發(fā)種植園等一系列活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吃苦耐勞的華人,在列強眼中成為補充勞力缺口的良好人選。廈門則因其便利的水運條件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苦力貿(mào)易中心”之一。
1845年6月,浩瀚無垠的印度洋,西南季風正勁,一艘從中國廈門港駛出的法國帆船正乘風揚帆、破浪而行。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印度洋西部馬斯克林群島的留尼汪島。船上運送的“貨物”,既非藥材瓷器,也不是茶葉絲綢,而是密密麻麻擠滿船艙的180名中國勞工。這是史料中關(guān)于西方從中國販賣華工的最早記載。
自小生活在島上的鼓浪嶼人林聰明,曾對這段歷史做過深入研究。據(jù)其考證,在歷經(jīng)風暴、疾病、饑渴等重重磨難,最終能夠活著到達目的地的華工僅占出發(fā)時總?cè)藬?shù)的40%-50%。“華工們能否活著走下甲板,沒有人能夠保證。”
而這些僥幸活下來、漂泊海外的異鄉(xiāng)游子,憑著吃苦耐勞、誠信智慧的品質(zhì),篳路藍縷、艱辛創(chuàng)業(yè),一點一點積累財富,一步一步站穩(wěn)腳跟。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改變了自己和家族的命運,成為雄踞一方的富商巨賈后,攜資歸國、衣錦還鄉(xiāng),成為鼓浪嶼上對抗殖民壓迫,爭取華人利益,延續(xù)中華文脈的重要力量。
1919年4月,印度尼西亞開往中國廈門的輪船上,一位身著西式服裝、面色溫和儒雅的中年男子,望著遠處的茫茫海天出神。往事一幕幕,如潮水般涌現(xiàn)眼前:從少時懷揣父親變賣田產(chǎn)換來的36個銀圓,輾轉(zhuǎn)南洋謀求生路,到如今頭生華發(fā)、游子歸鄉(xiāng),30多年彈指一揮間,曾經(jīng)的“剃頭少年”已然功成名就,成為譽滿他鄉(xiāng)的“華人首富”。
這位中年男子,就是在印尼僑界赫赫有名的“糖王”黃奕住。
1884年,16歲的黃奕住因為得罪豪紳,被迫出走他鄉(xiāng),成為“下南洋”群體的一員。此后的四年間,黃奕住輾轉(zhuǎn)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靠剃頭逐漸立足。后來,因為眼光敏銳、擅覓商機,“剃頭住”開始涉足制糖、銀行、保險等行業(yè)并屢獲成功,終成東南亞舉足輕重的商界巨子、華僑領(lǐng)袖。
回國后,立志興業(yè)報國的黃奕住選擇定居鼓浪嶼。然而,初到島上的他看到的卻是在列強治下的鼓浪嶼,洋人耀武揚威、生活舒適,而中國人卻處處被排擠壓迫。就連島上建筑,由外國人興建的別墅、領(lǐng)事館也更顯氣派。于是,黃奕住暗下決心,一定要打造“中國第一別墅”,以蓋過島上林立的洋房公館,彰顯華人尊嚴。
如今,漫步已近百年的黃家花園別墅,依然能感受到園主由內(nèi)而外流露出的華夏情結(jié):青銅鏤雕壁爐、紫檀木博古架、隨處可見的瓷器木雕裝飾……尤為使人觸動的是,別墅內(nèi)的每個房間里,都懸有鑲邊明鏡,鏡框上雕刻著剃刀、須刷、掏耳筒等黃奕住曾經(jīng)使用過的理發(fā)工具,希望以此提醒后人勿忘先輩奮斗之路的艱辛。
耗費重金的花園別墅甫一建成,便聲名遠播。“達官貴人,名流豪紳,無一不以能獲邀至園中一坐為榮。”民國時期,蔡廷鍇、蔣介石等都曾下榻園中。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曾先后接待過鄧小平、鄧穎超、尼克松、李光耀等國內(nèi)外政要元首,成為一處見證近現(xiàn)代中國邁入富強、走向開放的時代縮影。
除此之外,心懷報國之心的黃奕住還收購統(tǒng)攬鼓浪嶼電話業(yè)務的日商川北電話公司、鋪設廈門島至鼓浪嶼的海底電纜,使得廈鼓之間能夠直接通話;他在上海創(chuàng)辦當時中國最大的僑資企業(yè)中南銀行,一改國內(nèi)工商業(yè)發(fā)展受西方銀行資本掣肘的現(xiàn)實;他還倡導成立廈門市政委員會,投入巨資完善廈門城市基礎公共設施,開辟街道、鋪設道路、辦自來水廠,促使廈門邁出了現(xiàn)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一步……直到今天,黃奕住當年為改善民生投資興建的設施,仍在惠及當?shù)匕傩铡?/p>
不只黃奕住,還有在臺灣被日本占領(lǐng)后,毅然放棄龐大家業(yè),率眷屬內(nèi)渡,踐行實業(yè)救國的富紳林爾嘉;為使中國“得與世界各強國居同等之地位”,投身教育事業(yè),為廈門大學殫精竭慮的廈大校長林文慶;追隨孫中山,倡行反清革命,在海外為同盟會籌款奔走的辛亥前輩丘明昶……
正是這些在歷史星空中熠熠生輝的華人身影,為被西方列強盤踞達百年的鼓浪嶼,留存下了不滅的文化火種,讓我們得以透過殖民統(tǒng)治的陰云,發(fā)現(xiàn)千百年來一直綿延于此、明滅未絕的華夏文明之光。
從未止步的道路求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福建南部山高林深,曾出現(xiàn)嚴重的虎患,其中廈門、漳州地區(qū)尤甚。關(guān)于餓虎襲畜傷人的事件,時常見諸報端。
1916年4月中旬的一個傍晚,鼓浪嶼南部不遠的海面上,一只吊睛白額、頭頂?shù)静?,周身布滿黑黃色花紋的華南虎隨著波浪的起伏,在水面時隱時現(xiàn)。夜色漸深,這只自對岸南太武山區(qū)跋山涉水、泅海而來的老虎,順著潮水從港仔后海域登上鼓浪嶼。
鼓浪嶼地少人稠,很快,這只花面斑斕的老虎便被人發(fā)現(xiàn),工部局專門派出巡捕,在島上四處尋獵。初到島上的老虎也有些慌不擇路,情急之下鉆入一條狹窄的小巷之中動彈不得,聞訊而來的巡捕爬上旁邊屋頂,居高臨下,瞄準老虎頭部連開兩槍,將老虎擊斃。
此后,鼓浪嶼便出現(xiàn)了這條以動物命名的道路——虎巷。
坐落于此的虎巷8號是一棟建于1920年的私人住宅,建筑面積不足200平方米,雙層磚木結(jié)構(gòu),墻面斑駁脫落,雜草苔蘚橫生。在別墅洋房林立,號稱“萬國建筑博覽館”的鼓浪嶼,這樣一棟樓房看起來毫不起眼。但就是這座普通的建筑,卻曾是福建全省武裝革命斗爭的指揮中心——中共福建省委機關(guān)的所在地。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了使中國徹底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國民黨的圍追堵截,革命任務艱巨,斗爭形勢嚴峻。
1930年8月,由于之前的機關(guān)駐地受到安全威脅,中共福建省委考量后認為在作為“公共租界”的鼓浪嶼,國民黨勢力相對薄弱;遂以“商家”名義租下鼓浪嶼虎巷8號,將此作為革命活動的秘密據(jù)點,樓房大門的門環(huán),就是情報人員聯(lián)絡的暗號。
每到夜晚,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羅明以及后來的代理省委書記王海萍,會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閱覽全省送來的革命情報,研判局勢、指揮斗爭,并用特殊藥水將機要信息寫在白布條上,由交通員從這里送達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