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非遺
尊重和落實活態(tài)傳承
擁有國家級傳承人13名
目前,廈門擁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89個,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項、國家級11項、省級36項、市級41項;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6名,其中國家級13名、省級51名、市級112名。
自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廈門重視和落實非遺活態(tài)傳承,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遺傳承活動,逐步形成“閩南文化走透透”系列活動、非遺大課堂、南音比賽、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團等一系列品牌活動和團隊。
去年,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整合提升2018年開始的非遺大課堂,開創(chuàng)系列講座、交流、體驗為一體的新模式,每兩周舉辦一次,包括傳統(tǒng)技藝系列、傳統(tǒng)舞蹈系列、歌仔戲系列、珠光青瓷系列等?,F(xiàn)場培訓學員兩千多名,遠程教育數(shù)萬非遺愛好者。今年上半年,舉辦“非遺云課堂”5期,“非遺大課堂”遠程輔導5期。(記者 龔小莞)

■非遺項目錫雕
文保
各級文保單位240處
推動市民一起來保護
據(jù)了解,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共24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6處、區(qū)(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4處。
自2014年起,廈門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不可移動文物納入全市“多規(guī)合一”一張圖工程。特別是在一些重大工程建設中,不僅規(guī)劃部門及時通過“多規(guī)合一”平臺征求文物部門意見,其他相關部門也主動對接文物部門,商請文物勘探,配合開展文物保護。
2016年起,市文物部門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方式,思明區(qū)近200處不可移動文物被250余名熱心市民和愛心企業(yè)認領。這一做法在同安區(qū)也得到推廣。
此外,廈門市在重點加強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地文物保護修繕和其他文保單位修繕的基礎上,去年11月開展了為期3年的全市歷史文化遺產集中修繕專項工作,對全市瀕危和急需維修的不可移動文物排查梳理,確定了164處項目清單。(記者 龔小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