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和杰打造的福船模型。

蔡和杰和他的“祖厝”。
臺海網(wǎng)5月6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按照比例縮小的木質(zhì)“福船”“古厝”細節(jié)考究,做工精美。家住同安區(qū)的蔡和杰熱愛閩南文化,三年來,他親手打制了許多蘊含本土文化特色的手工藝品。其中一間“古厝”,是他按照自家祖厝打造出的“迷你版”,就連屋脊兩側(cè)的鴿子、門把手上的銅環(huán),都一模一樣。
精工細作還原福船和古厝
在蔡和杰的廳堂里,擺放著三艘做工精美的木制船模,最大的長160厘米,最小的長度為108厘米。三艘“福船”嚴格依據(jù)傳統(tǒng)工藝制作,昂首翹尾,船型流暢,底尖上闊,船首描畫“龍眼”,船身、甲板、桅桿、櫓、帆繩、錨弩、桅尾旗等各種部件配置齊全。“船體的每個部件都可以操控,船帆可以張掛,也可以收起。”蔡和杰介紹,福船模具底部還有13個互不相通的被稱為“水密隔艙”的船艙,這一船舶結(jié)構(gòu)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fā)明。
兩個月前,蔡和杰根據(jù)自家祖厝等比例縮小,打造了一座長60厘米、寬37厘米、高30厘米的木制紅磚古厝模型。這座“古厝”包含了閩南民居的諸多元素,紅磚、青瓦、橫梁、燕尾脊等,就連門把手上的銅環(huán),也是用真正的銅絲制成。同祖厝一樣,蔡和杰的手工古厝屋脊兩側(cè)也各有一只惟妙惟肖的小鴿子。鴿子身長不足一厘米,為了把這對鴿子的大小、神態(tài)、姿勢雕刻得一模一樣,蔡和杰用了整整兩天來精雕細琢,作廢了幾十對。
想讓傳統(tǒng)文化回歸年輕人視野
出生于1967年的蔡和杰是土生土長的同安人,居住在洪塘頭村蔡店社。蔡和杰認為:“紅磚古厝最能代表閩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建筑,閩南先民駕駛福船遠涉重洋,福船也最能代表當?shù)匕傩崭移纯细傻膴^斗精神。”然而,受城市化及現(xiàn)代化的沖擊,福船正漸漸走出歷史舞臺,紅磚古厝也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熱愛本土文化的蔡和杰萌生用另一種形式來傳承和發(fā)揚閩南地方特色的想法。
2017年,蔡和杰開始著手打造他的第一件作品。他多次前往同安丙洲,找造船老師傅拜師求藝。早年當過木工的蔡和杰有著手工匠人獨特的悟性,老師傅點撥幾下,他就開竅了。兩個月后,一艘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福船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在那之后,蔡和杰又接連造了十幾艘“福船”。
“父親打造這些模型很辛苦,僅排列‘古厝’墻壁上的‘紅磚’,就重復了十多次。精細部位需不斷打磨,大拇指指甲都銼去了三分之一。”蔡和杰的兒子心疼地說。但蔡和杰認準了一件事,就想一直做下去。 (記者鄧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