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月3日訊(海峽導(dǎo)報記者 崔曉旭 曾宇姍/文 沈威/圖)近百年間,看戲、看電影在廈門很有市場,從戲院、影院的數(shù)量便不難看出。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城區(qū)面積約5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十來萬人,卻有13個電影放映場所。
影院多,競爭自然激烈,但各家影院有一套自己的經(jīng)營策略,會員卡、抽獎、贈品等這些競爭手段,早在近百年前就已經(jīng)在廈門出現(xiàn)。
民俗專家郭坤聰是個影迷,從兒時看電影就有收藏電影票根和電影說明書的習(xí)慣,年代跨度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直到90年代。“這一張張電影票根和電影說明書的背后,便是廈門電影的故事。”郭老說。

1 抗戰(zhàn)爆發(fā)前 小小城區(qū)就有13家影院
20世紀20年代后期,上海影片和國外影片,特別是美國影片大量進入廈門市場。許多商人看到電影放映大有可為,紛紛投資興建戲院,到抗戰(zhàn)爆發(fā)前,廈門已有13個電影放映場所。
彼時,廈門城區(qū)面積約5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十來萬人。“聚集那么多的影院,在當(dāng)時國內(nèi)其他城市是少有的。”郭坤聰記得,廈門的戲院大多集中在繁華路段,有思明戲院、三春戲院、南星樂園、開明戲院、中央戲院、大同戲院、龍山戲院、新世界娛樂城、金城大戲院等等。
最為特別的是,鼓浪嶼也是影院發(fā)展的繁華地帶,不到兩平方公里就有鷺江、延平、嶼光三家戲院。
據(jù)了解,廈門在沒有電影院以前,人們看的都是由真人扮演的戲劇,也就是歌仔戲、高甲戲、南音等。一般都是些“草臺戲”,臨時搭建舞臺,演完后又拆除。有了電影之后,廈門人把電影稱為“電戲”,把真人演出的戲劇稱為“人戲”。
思明戲院于1927年動工興建,1929年落成開業(yè),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美國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無聲歌舞片《華麗的巴特利》;南星樂園的電影院是廈門第一個有電梯的電影院。
“這些戲院有的以放映電影為主,有的除了放映電影之外,還演出京劇、歌舞劇及地方戲劇等。”郭老說。
2 票價不斷上漲 影院常與舞廳為鄰
廈門人對電影如此熱衷,電影的票價也不斷上漲。
比如,鼓浪嶼鷺江戲院,1926年晚間開演的《女盜從良》特等票是小洋六角,頭等票四角;到了1927年1月15日,放映張織云、王元龍、黎明暉主演的《戰(zhàn)功》時就漲到了“特等八角,頭等五角,普通三角,童子半價”,而且比前一年還多開映了日間場,電影院的投資得到極大的回報。
那時電影院所放映的電影,內(nèi)容絕大部分為或綺麗纏綿或血腥暴力的電影。豪華的電影院也是熱鬧非凡,特別是夜幕降臨,小島上呈現(xiàn)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電影院前車水馬龍,人頭攢動。
有一個現(xiàn)象也很有趣,有的電影院就與舞廳為鄰。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不少人愛在電影開映前到舞廳去,舞池周圍是茶座,跳舞跳累了就在那里休息,不僅有茶,還有啤酒、咖啡和其他飲料及精美的小點心。舞場雇傭的舞女花枝招展地坐在舞池邊等候,顧客可以自由選擇舞女伴舞,每跳完一支舞,要給舞女一張舞票;大款可以一次給票八張、十張乃至百張,為舞女捧場,而后也可以攜舞伴進入電影院觀影。所以,廈門有的電影院就與舞廳為鄰,思明戲院的對面就有舞廳。
看電影和跳舞密不可分,一些人的夢中舞伴甚至是影星。“在當(dāng)時的廈門,這種轉(zhuǎn)載電影演員八卦的文章很熱門,有的小報還配上演員的照片吸引讀者,為電影院上映的影片做宣傳。”郭老說,廈門一些影樓則直接洗印女演員的照片作為商品出售,賺得盆滿缽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