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2月1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磊) 春仔花,閩南地區(qū)的婦孺皆不陌生。一根鐵線,紅絲纏繞,幾捏幾折,就是一朵花的形狀。將滿滿的期許注入,在特別的時間里,別在頭上。
1 春仔花花開兩岸
先將金箔紙裁成條狀,再剪成花瓣形狀,這便是春仔花的花葉片。而后將紅線纏在鐵絲上,繞好紅線的尾端,順勢將花葉片密密纏繞進紅線中,一片花瓣就形成了。接著再用鐵絲依次纏繞出三四個小花瓣,把頭捏緊,依形狀整理,一朵春仔花就成型了。

經過纏、捏、折等繁復的步驟,洪曉瑜的手中好像在變戲法,沒幾分鐘時間,一朵洋溢著喜慶的春仔花呼之欲出。“春”在閩南語中同“剩”字,象征富足有余,“春”又是生機勃勃、開枝散葉的季節(jié),所以閩南人管這種用絲線一點點纏繞起來的頭花叫“春仔花”。
在洪朝選的故居,翔安洪厝村,是春仔花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至今,洪朝選的后輩們,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六七歲的小孩,還在執(zhí)手拈花。

走進洪曉瑜位于洪厝的家中,里屋茶幾上大大小小的盒子里裝滿了正在趕工的春仔花訂單。“這批是臺灣的訂單,他們對精細和仿真的要求很高,用料也很講究。”洪曉瑜說,如今春仔花這項閩南傳統技藝仍然在兩岸乃至東南亞地區(qū)被完整保留傳承著,春仔花的市場需求依然很大,每到婚嫁旺季和歲末新年都是訂單旺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