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清末民初成為“會餅” 臺灣盛行至挑燈夜戰(zhàn)
中秋博餅習俗,起源于科舉文化,并逐步把骰子游戲、博狀元籌、中秋月餅結合起來。餅的數(shù)量由一大塊變成63塊,博餅規(guī)則由簡單而復雜,并有所變化。“中秋博餅,本來僅僅是士子取秋闈奪元之義,逐漸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游戲;至清末民初,才正式成為‘會餅’。”彭老說。
最先在博弈游戲中套用科舉功名的,是南宋時期流行于江南的“狀元局”。明代,江南民間將“狀元局”發(fā)展成“狀元籌”,產(chǎn)生了用骰子博“狀元籌”的博弈游戲。“當時,還出現(xiàn)‘博狀元’游戲:將月餅切成大中小3塊,疊在一起,大塊放在下面,為‘狀元’;中塊放在中間,為‘榜眼’;小塊放在上面,為‘探花’。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shù)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餅;依次為榜眼、探花,吃中塊、小塊餅。”彭老說。
當時,人們對博狀元餅興趣極濃,乃至挑燈夜戰(zhàn)。彭老舉例,清乾隆進士、布政使錢琦,在其《臺灣竹枝詞》中,寫及臺灣中秋節(jié)博狀元餅的情景:玉宇寒光凈碧空,有人覓醉桂堂東。研朱滴露書“元”字,奪取呼盧一擲中。
福州籍詩人鄭大樞于清乾隆年間赴臺,他在《臺灣風物吟》中,也描繪了博餅的熱烈場面:奪采掄元喝四紅,明月如水海天空。野橋歌吹聲寥寂,子夜挑燈一枕風。
3 鄭成功軍隊帶回“狀元籌”
“狀元籌”在老百姓中玩得不亦樂乎,那究竟是誰帶回來的?是鄭成功軍隊帶回“狀元籌”。
1659年,鄭成功軍隊從江浙一帶撤回福建,軍士們將“狀元籌”帶回來。鄭軍經(jīng)過閩東稍作休息,至今福鼎、福安一帶,還保留著玩“狀元籌”的游戲,并有“狀元游街”的習俗。鄭軍將士把“狀元籌”博弈游戲帶回閩南,很快流傳開來。
究其原因,一則當時正是中秋祭祖時節(jié),二則恐怕與此時鄭軍將士求吉避害心理有關。明末清初,骰子與狀元籌結合時,產(chǎn)生出“大餅”作為獎品,并與科舉中狀元聯(lián)系起來。中秋節(jié)博狀元餅的習俗,300多年前隨著鄭成功的軍隊東征驅荷,也傳到臺灣,所以,才有前引《臺灣府志》、《臺灣通史》的記述。“從糍粑餅、圓形餅、月餅,再到骰子、狀元局、狀元籌、單塊狀元餅、63塊會餅,一路衍化過來,中秋節(jié)博狀元餅,是我國古代諸多博戲之集大成,是骰子、狀元籌和月餅相結合的產(chǎn)物。這種博戲,帶有極大的偶然性,勝負難以預測,雖經(jīng)衍化、變易而始終不絕,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彭老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