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詩《廈門故事》入選廈門優(yōu)秀劇目展演季,主演之一于馨講述背后故事: “沉浸在悲痛中,才能離原型更近”

臺海網8月26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修長健美的身材,巴掌大的臉,聊起天來像小女生一般,眉飛色舞、手舞足蹈……如果不說,你不會想到她是舞臺上擔綱主演的舞蹈新秀。她叫于馨,是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小白鷺藝術團”)的舞蹈演員。
由廈門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共同舉辦的“禮贊新中國逐夢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廈門解放70周年廈門優(yōu)秀劇目展演季”于8月中旬至10月中旬舉行。8月30日晚即將上演的優(yōu)秀劇目是舞蹈詩《廈門故事》,于馨飾演記者、藍天救援隊隊長水草等多個主要角色。
于馨18歲時進入小白鷺藝術團,至今已走過12個年頭。這些年來,她從年輕演員成長為資深演員,今年10月,她還將舉辦個人舞蹈專場;但不變的是她對舞蹈的執(zhí)著和熱愛,對自己的高要求。
“小崗位大擔當”是《廈門故事》的主題,改革開放40年來,廈門一個個平凡的人物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獨自一人來廈打拼,苦也吃過,也被鮮花掌聲包圍過,于馨也在演繹著自己的“廈門故事”。
負傷歸來,在忐忑中排練
《廈門故事》是小白鷺藝術團在舞蹈藝術題材上的新探索,該舞蹈的排練、演出也是于馨從業(yè)多年來遇到的一個大“坎”。
在排練《廈門故事》之前,于馨的腳崴了,休息了三個月。傷好回歸后,她說:“我覺得自己就不是個跳舞的,在練功房把腿架上把桿,竟然會痛!”三個月沒上過舞臺,于馨感覺有點生疏了,也有點不自信,她怕自己完成不了任務。
不到一個月后,排練正式開始。當時給予馨定的角色是串起通篇故事的記者和藍天救援隊隊長水草。“這段故事講述的是汶川大地震時,藍天救援隊赴災區(qū)救援的故事。對我來說,真的有點難。”于馨坦言。
難在哪兒?于馨平時跳的大部分是民間舞,而《廈門故事》是現(xiàn)代舞風格,且是有故事性的,既要表達出故事,又只能用肢體表達。如何把故事傳達給觀眾,這是一難。
對沒有親歷過大地震的于馨來說,地震的現(xiàn)場是如何的?親臨地震現(xiàn)場,看到災民時的苦難心情又該是怎么樣的?這些都是她難以想象的。
為演好角色,不斷揣摩
那怎么辦呢?自尊心強且從來都不肯服輸?shù)挠谲伴_始琢磨如何演好這個角色。一開始,她找來電影《唐山大地震》,一遍又一遍地看,看那地動山搖,看那生死相隔的撕心裂肺……
此外,于馨還在網上搜索相關新聞報道、圖片,不斷地感受,不斷地揣摩。同時,她找來其他舞蹈演員關于汶川大地震的作品,看他們怎么表達,起初是模仿,慢慢地,她自己也找到了感覺。
“我不斷問自己,我要怎么演?”于馨回憶,“后來我詮釋為:‘我’帶領救援隊來到災區(qū),看到滿目瘡痍的場景時,一開始內心是崩潰的,但慢慢地,‘我’的內心堅強了起來。‘我’能救一個是一個,而且要給‘災民’們信心。因為悲痛會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
在排練藍天救援隊赴汶川救災這段舞蹈的日子里,于馨日日把內心沉浸在災難場景中,“很壓抑,但只有這樣才能離人物原型更近一些。”三個多月里,團隊沒日沒夜地排練,最終呈現(xiàn)了一臺讓觀眾驚艷的演出。
小白鷺藝術團用浪漫、詩化的舞臺質感將“小崗位大擔當”的立意推陳出新,“這段舞蹈不僅詮釋了對生命的珍視,更是對救援者和廈門的大愛的禮贊。”在于馨看來,《廈門故事》讓全體團員看到熟悉的舞蹈藝術的另一面,那就是現(xiàn)實題材原來也可以用舞蹈藝術寫意呈現(xiàn)。
舞蹈是一生的事業(yè)
于馨是山東煙臺人,因為向往小白鷺藝術團,向往小時候第一次坐飛機來的地方———廈門,她毅然選擇報考小白鷺藝術團,只身一人來到廈門。
剛進團時,于馨跟不上進度,經常被老演員批評。她也曾想退縮,但最終堅持了下來。她經常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到練功房練習。她一直跟不上外教課,外教見她努力,每天傍晚五點到七點義務幫她補課,同宿舍的姐姐也經常拉著她一起練舞。
勤能補拙,慢慢地,于馨終于跟上進度。進團五六年,她在舞臺上的位置不斷變化,一步一步地邁向舞臺上耀眼的中心。
于馨多次參加福建省中青年演員比賽,多次獲金獎。她認為,跳舞這個事情,沒有跳不好的,只有不練的,刻苦練習,一定會有回報的。今年十月份,于馨即將舉辦個人舞蹈專場,她說:“這是對我個人取得的成績的肯定,也跟我的前輩、同事們的關心支持分不開。是小白鷺成就了我,除了期待,我更多的是感激和感恩。”
從花季少女,到如今已為人妻,于馨深知未來生活中還有更多“角色”等待自己去扮演。舞蹈是她一生的事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