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演更多元
市場亟待完善交通配套
廈門人不僅愛觀影,同樣愛“看戲”,看演出成為一大熱門休閑方式,同時也成為來廈游客了解閩南文化的一扇窗。音樂會、舞臺劇、木偶戲……各式各樣的文藝演出在“夜廈門”的舞臺上綻放,廈門的夜經(jīng)濟正逐漸走向多元。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4年以來廈門市營業(yè)性演出場次年均增長超過30%。2018年全市共舉辦營業(yè)性演出979場,夜晚場貢獻了絕大多數(shù)的力量。
由廈門閩南神韻劇場推出的《海絲情韻》近期便受到不少親子家庭和旅游團隊的喜愛。該劇目每周二至周日晚上演,融入南音、答嘴鼓、布袋戲、提線木偶等閩南元素。工作人員透露,“今年觀演人群比去年有所上漲,很多外地游客通過我們的演出來了解閩臺文化。”
閩南大戲院總經(jīng)理羅艷表示,該劇院演出一直以夜間為主,“每場時長多在兩個小時左右”。據(jù)悉,閩南大戲院這一年引進劇目演出達100多場,臺灣演員金士杰導演作品《演員實驗教室》、世界頂級花腔女高音———格魯貝洛娃音樂會、話劇《白鹿原》等多場高水準、高品質(zhì)的演出輪番上演,為廈門市民提供了多樣的夜間觀演選擇。
但有不少觀眾表示,雖然對夜間演出充滿興趣,但場次較為固定,工作日觀演常常來不及,希望能夠適當推遲演出時間或增加演出場次。對此,業(yè)內(nèi)人士表示,調(diào)整演出場次需要綜合考慮演出團隊、劇院人員、交通等因素,可能會在特定檔期進行試水。
廈門保利嘉庚劇院相關(guān)負責人表示,該劇院全年95%的演出都是夜間場,針對提振夜經(jīng)濟,希望政府可以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投入,例如延長地鐵運營時間、加開深夜公交車、設置臨時停車場等,提高市民夜間出行的便捷性。
同樣,滄江劇院相關(guān)人士也談到,是否有足夠完善的公共交通配套,是制約夜演市場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