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列于市博物館的千年“十二時辰俑”。
臺海網(wǎng)8月4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帶火了各地的“十二時辰”。昨日,有市民報料,原來早在唐代,廈門就有這么一組“十二時辰俑”,直到1997年被發(fā)現(xiàn)挖掘出來。這組“十二時辰俑”出土于湖里區(qū)下忠村的薛公墓,如今擺放在廈門市博物館里,成為“廈門歷史陳列”中的珍貴文物。
記者看到,這組千年“十二時辰俑”,高十余厘米,呈站立的姿勢,穿著寬袖長衣,雙手呈執(zhí)笏狀拱于胸前。它們都是人的身體,動物的頭,有龍、虎、牛、蛇、馬、羊、猴、雞、豬等?,F(xiàn)場有不少市民游客圍著這組陶俑拍照,有人是追劇慕名而來。
廈門市博物館的專家說,“十二時辰俑”,代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dāng)于兩個小時。這是唐宋時期常見的隨葬明器。五代、北宋墓的“十二時辰俑”,在人體的頭頂部堆塑鼠、牛、虎、兔等生肖形象,亦見于壁畫上。南宋以后多堆塑于龍虎瓶的肩頸部。“十二時辰俑”,《秘葬經(jīng)》稱“十二元辰”,天子至庶人墓皆有。人們所生年的十二屬相依次與十二地支搭配,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一系列年份。古人對神化的生肖賦予一定的造型,當(dāng)作隨葬品與死者一起掩埋,表明即使死后也要生肖相隨,象征歲月輪回,吉祥如意。
既然是“十二時辰俑”,自然有12個,可記者發(fā)現(xiàn),展廳內(nèi)擺出的這組“十二時辰俑”只有9件,為何?廈門市博物館考古部研究員鄭東22年前參與了這組陶俑的挖掘,他告訴記者,當(dāng)年這處古墓淹沒于積水潭中,文保人員邊抽水邊進行搶救性清理。“根據(jù)考古研究,1000多年前,隨墓葬入土的確有12尊‘十二時辰俑’,放在墓壁四周的12個長方形壁龕里。由于墓室內(nèi)有坍塌,其中的3尊‘十二時辰俑’和爛泥混在一起,日積月累被水浸泡已經(jīng)爛掉。經(jīng)過搶救性發(fā)掘,只剩9尊保存了下來。”
“其實,咱們館里還有一件精品也與《長安十二時辰》有關(guān)———《飲中八仙圖卷》。”市博物館工作人員說,這幅畫作同時出現(xiàn)了《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重要人物,包括焦遂、賀知章(劇中名為何監(jiān))等,畫中人物神態(tài)自如,形象生動,央視《國寶檔案》欄目曾對其進行過鑒賞?!讹嬛邪讼蓤D卷》寬656厘米,高30.5厘米,明代畫家尤求所作,共八組,因市博物館場館所限,目前只能欣賞到前三組,第四至第八組未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