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
25年前,中國什么樣?
路
交通標(biāo)識少
他用指南針和地圖找路
在潘維廉的回憶中,25年前的中國,缺乏交通標(biāo)識,即使是在主干道上。因此,他們一家是這樣行走的——兒子使用指南針,他研究地圖,潘太太憑借女人直覺,大家一起猜測方向。
有時候是有標(biāo)識的,但是,它們指的方向是錯誤的,例如,在毗鄰西藏的四川省的偏遠(yuǎn)山區(qū),“前方彎道危險”這樣的警示標(biāo)識,被當(dāng)?shù)厝肆碜魉茫谏厦鎸懮?ldquo;木柴”或者“此處吃飯”。潘維廉認(rèn)為這可以理解,因為當(dāng)?shù)厝水吘挂呀?jīng)知道前方有彎道,這條路也不會通向其他地方。
問路也是一大問題。這位老外發(fā)現(xiàn),沒有人會承認(rèn)自己不懂路,為了不丟臉面,不管知道不知道,他們都會指往一個方向。
因此,這位老外的西行之路有一些曲折,例如,他們順著當(dāng)?shù)厝酥傅姆较?,沒能去想去的云南,而是折回西藏。
人
在路邊買水果
淳樸的農(nóng)民半買半送
25年前的中國,設(shè)施匱乏,是可想而知的。在炎熱夏日里,“喜怒無常”的空調(diào)令人提心吊膽。潘維廉說,在蘇州的一家三星級酒店,到晚上空調(diào)就被切斷,服務(wù)員理直氣壯地說:晚上吹空調(diào)不健康。
不過,淳樸的中國人,讓潘維廉至今念念不忘。潘維廉的太太蘇珊在路邊買水果引起轟動,因為當(dāng)?shù)剞r(nóng)民沒見過外國人,潘維廉一家買了一袋杏子,他們只象征性收了一點錢,蘇珊覺得過意不去,想多付一些,他們卻推辭不拿,反而還往潘維廉的袋子里多塞了好幾個杏子。
潘維廉說,毫不夸張地說,即使是最為貧窮的中國人,他們的慷慨大方也讓人自愧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