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3月18日訊 據(jù)中新網(wǎng)報道
【解說】一場由“00后”、 “10后”小學生擔當主角的閩南戲曲進社區(qū)專場演出,3月16晚,在福建廈門海滄上演,吸引不少市民前來觀看。
【解說】當晚登臺表演的“小戲骨”扮相精美,身段細膩優(yōu)雅、唱腔韻味十足,年紀雖小卻將《李怨改嫁》、《游園會》和《花木蘭探營》等曲目的唱念坐打,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來,喚起了在場市民溫暖的兒時回憶。
【同期】廈門市民 黃金華
小時候就是哪一個村在唱這個歌仔戲我都會去看,因為我就喜歡這種歌仔戲,很小就喜歡歌仔戲,現(xiàn)在學校有辦這個(歌仔戲社團)也是挺好的,然后我女兒她也跟我一樣,也是喜歡歌仔戲。
【解說】這些“小戲骨”多是北師大海滄附校藍海豚歌仔戲社團的成員,他們不少人并非出生在廈門,而是“新廈門人”的后代,盡管不是當?shù)厝?,這些“小戲骨”卻能演繹純正的閩南語發(fā)音。
【同期】藍海豚歌仔戲社團 成員 李詩倩
(學習歌仔戲)能讓我們學到更多的閩南語,因為我本身我也不是很會(說閩南語),就是只會一點點,可是學了歌仔戲就比之前更會了一些。
【同期】藍海豚歌仔戲社團 成員 賴可欣
(歌仔戲)它的頭飾裝扮都很漂亮,還有身段和唱腔都很好聽,很優(yōu)美。
【解說】除了戲曲表演,現(xiàn)場還有互動環(huán)節(jié),客串起主持人的藍海豚歌仔戲社團的指導老師陳偉順,在表演間歇通過趣味問答的方式,向在場的市民普及歌仔戲等閩南戲曲知識。
【同期】藍海豚歌仔戲社團 指導老師 陳偉順
我們用互動的方式,潛移默化來影響到觀眾說,認識到我們閩南的高甲戲有什么特色,歌仔戲有什么特色,那么我覺得這樣的意義會更大一些,而不是純粹的看熱鬧,讓他們看得懂,我覺得我們更重要的是,傳播這個文化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懂這個文化。
【解說】出生于梨園世家的陳偉順表示,自己是從2016年開始在學校內(nèi)組織戲曲社團,原以為歌仔戲作為傳統(tǒng)藝術,和小朋友距離會比較遠,沒想到小朋友們報名卻非常踴躍
【同期】藍海豚歌仔戲社團 指導老師 陳偉順
一開始他們(學生)進來戲曲社團,其實無非就是愛美之心,就想說有朝一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陳老師給他化個妝,梳個造型,讓他們拍幾張照片就滿意了,經(jīng)過這些培養(yǎng),戲曲社團各種課程全方位的培養(yǎng),他們慢慢對這個文化有認識,然后會了解會喜歡,然后會認可,認可我們的閩南文化。
【解說】據(jù)了解,歌仔戲,起源于福建漳州,成形于臺灣,深受兩岸民眾和東南亞華僑華人喜愛,舊時逢年過節(jié),閩南各村落會搭戲棚請戲班,搬著小板凳為戲入迷是許多閩南人對歌仔戲最美好的記憶。
記者 李思源 福建廈門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