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第一所“實驗小學” 普育小學
引進西方實用主義教學方法
現(xiàn)在我們所熟知的“實驗小學”,最早是在鼓浪嶼上的黃姓祠堂里辦起來的。洪卜仁說,廈門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實驗小學”,就是解放前鼓浪嶼堅持公辦性質(zhì)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小學——普育小學。
清朝戊戌變法前后,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的改良主義者以“教育救國”為口號,推動教育改革,興辦新式學校。在廈門,也有這樣一批有識之士,在清政府的新學制頒布之前,辦起了國人自己的學校。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一所命名為“普育小學堂”的私立學校在鼓浪嶼“黃氏小宗”誕生了。“黃氏小宗”是來自同安潯江黃姓的祠堂,清朝末年,黃氏家族就在這里開辦私塾。中華民國成立后,對清末的教育做了重大改革,學堂改稱學校,成為福建省首批官辦的新式學堂之一。
1930年,學校改稱“普育實驗小學”。作為廈門教育史上第一所公立的“實驗小學”,普育實驗小學引進了當時西方的實用主義教學方法,根據(jù)不同年級的學習特點實施教學改革,發(fā)展學生的多種能力。
新中國成立后,廈門市人民政府接辦了該校,更名為“鼓浪嶼中心小學”。1989年,歷經(jīng)了68年風雨的“普育”舊校舍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鼓浪嶼區(qū)少年宮新樓。如今,這里已變?yōu)樗济鲄^(qū)社區(qū)教育實踐基地,繼續(xù)發(fā)揮其教育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