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住民話仙(聊天)講古,傾聽他們的心聲,喜怒哀樂,過好每一天。學(xué)生來鼓聚會,先來寒舍沏茶敘舊,賞字。”這是廈門二中退休教師鄭南輝給自己目前鼓浪嶼生活的素描。
作為當?shù)匾幻钴S的書法家,他常以字修心。國慶第二天,便在家里用毛筆寫下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以此抒發(fā)自己樂觀的精神狀態(tài)。
每天傍晚,他都會準時和幾名鼓浪嶼老住民坐在一起,聊聊天,看著海邊的夕陽西下,享受著海風掠過的涼爽與快樂。
“現(xiàn)在很多老鼓浪嶼人都住到廈門市區(qū)了,我還是喜歡住在鼓浪嶼,那么我守的究竟是什么呢?或許守的就是一種記憶和鄉(xiāng)愁吧。”鄭南輝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他小時候最愛海邊去玩,只要學(xué)校一下課,就跑到海邊挖海蜈蚣做魚餌,為了補貼家用,不論是夏天還是冬天,他們兄弟都經(jīng)常“夜釣”到八九點。
在他看來,那些在外地游客看起來并不起眼的休閑老頭兒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部自己在鼓浪嶼的家史。他們不僅經(jīng)歷鼓浪嶼的風云變幻,還對這座島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了如指掌、賦予感情。

鼓浪嶼原住民鄭南輝。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韓雨亭 攝
家史
從小受母親、大哥的影響較大
鄭南輝的外祖父吳子青是福建漳州下轄的云霄縣人,早期曾任云霄一中校長,受聘至集美中學(xué)任職后,在鼓浪嶼置業(yè),舉家遷移至此。母親吳士柔是外祖父的獨生女,在毓德女中受到良好教育,富人家庭子女們的才藝她樣樣都會:彈琴,打球,唱歌等。她后考入師范學(xué)校,并在工作中結(jié)識父親鄭時雍,夫妻倆均在鼓浪嶼普育小學(xué)教書,此后母親又調(diào)至康泰小學(xué)擔任教職,主要教語文。
鄭南輝一共七個兄弟姐妹,他年紀最小。
抗戰(zhàn)時期,家國離亂,父母雙雙失業(yè)了,全家生活陷入困境??箲?zhàn)勝利,父親帶著二哥到臺灣謀生,原本想借此改變經(jīng)濟窘境,誰成想由于兩岸政治風云變幻,此去一別就是40年。
“直到1986年,大陸與臺灣關(guān)系緩和,父親經(jīng)香港寄來一封信。離別四十年的話語都濃縮在一紙家書里,母親眼睛已瞎,讓我一遍遍地念給她聽,她撫著信,吻著信,枕著信,心息一夜難平。1987年,父親與二哥鄭昌澤經(jīng)東南亞在香港約我會面。”鄭南輝在一篇自述的回憶文章中稱。
1991年,父親在臺灣去世。追悼會上,時任臺灣省主席連戰(zhàn)題寫挽聯(lián),表彰其對國語教學(xué)的貢獻。
在漫長等待父親的歲月中,唯有母親在艱難維持一家的生計。
“母親對我有著很大的影響,她教會了我很多東西。”鄭南輝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