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折扇
象牙色調(diào)柔和、質(zhì)地細密,宜于施以雕工,是上等工藝材料。象牙是扇骨材質(zhì)中最為名責的。象牙折扇大約于康熙年間輸出外國,十八世紀已在歐洲十分盛行,被稱之為卜瑞斯扇 (brise’ fans) 。 乾隆年間中國象牙折扇工藝更為精進,制品堪稱鬼斧神工,令人唯舌,但在嘉慶、道光時期出口日漸減少,制作水平也隨之下降,至道光以后名貴的象牙折扇日漸式微。
康熙時期,象牙折扇扇形較小,展開時候呈90°,邊骨加彩繪或描金裝飾,無雕工,扇骨有小量透雕幾何紋,扇面中央作彩繪,扇骨用絲繩連接,這一類扇子傳世極少,甚為珍貴。
(康熙時期折扇)
雍正時期,出口象牙折扇十分稀少,其樣式與康熙晚期大體相當,其扇形展幅為100°,扇面彩繪題材,風格與同時期外銷粉彩瓷盤紋樣大致相同。
(雍正時期折扇)
乾隆時期,象牙折扇的扇骨鏈接改用絲帶,變骨為深雕花葉紋,扇面全部作鏤空裝飾,多作纏枝花葉紋。到乾隆晚期邊骨改刻山水人物,扇面單面雕刻,鏤空處用垂直象牙絲填充,牙絲細如毛發(fā),一觸即斷。
(乾隆時期折扇)
嘉慶時期,象牙折扇式樣與乾隆時期大致相同,但扇面紋飾開始從花葉紋過渡到人物紋,且多以迎合外國買家喜好的華人家居為主題。折扇牙片較厚,雙面離刻,工藝精潘,但紋樣僵化。
(嘉慶時期折扇)
道光時期,象牙折扇大多演變成扇骨為象牙,扇面為紙(娟)本彩繪,扇形變大,繪畫題材大多表現(xiàn)清代官宦之家家居生活場景,人物為"象牙臉"、 "絲綢衣",被外國人稱為 "大官扇"(Mandarin Fan) 。
(道光時期折扇)
髹漆折扇
髹漆折扇以木、竹為骨,髹上多層黑漆,干固后用紅漆繪上圖案,半干時掃上金粉,金粉黏貼于紅木上,待全部干固后用棉花抹去剩余金粉,得描金圖案。髹漆折扇的式樣,與象牙折扇的設(shè)計大同小異,自十九世紀早期開始大量出口西方,是最為暢銷的折扇產(chǎn)品之一。
檀香折扇
檀香折扇以檀香片造成,紋樣以透雕花紋為主,類似象牙折扇,由于檀香木質(zhì)疏松,不適宜作細微雕刻。外銷檀香扇在國外并不十分流行,傳世不多,至道光年間已日漸式微。清末又再復興,但工藝簡化,打磨欠佳,紋樣生硬,以幾何紋為主,制作水平一落千文。
檀香木是一種名貴木材,又名白檀,屬檀香科常綠喬木,原產(chǎn)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我國臺灣、廣東也有引種裁培,它的花初開時黃色,后血紅色,木材奇香,常作為高級器具、鑲嵌、雕刻等用材。檀香材是一種半寄生植物,生長極其緩慢,通常要數(shù)十年才能成材。是生長最慢的樹種之一,成熟的植樹可高達十米。植香樹非常嬌貴,在幼苗期還必須寄生在鳳凰樹、紅豆樹、相思樹等植物上才能成活。
玳瑁折扇
玳瑁扇以玳瑁為原料,工藝技法和象牙折扇完全一樣,以人物圖案最為常見。玳瑁折扇的生產(chǎn)年代大約在嘉慶至道光時期(1800——1850),前后長達半個世紀,因玳瑁扇材料貴重,道光以后就停止生產(chǎn),故傳世甚少。
玳瑁是一種巨形海電,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之一,生于東南亞一帶,其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背甲,人們通常也將它的背甲稱作玳瑁,以其背甲制作的扇骨稱為玳瑁,質(zhì)似牛角,平滑光潔,有呈半透明狀的褐色與淡黃色相間的花紋,是制作折扇扇骨的貴重材料。
(玳瑁)
硨磲折扇
硨磲折扇以硨磲為骨,采用淺浮雕技法,嘉慶年間飾以文人雅士、 庭院小景等紋樣,清新雅致,潔凈純白,道光時期扇骨質(zhì)材與技法與嘉慶年間相同,但扇面為紙本,彩繪官宦家居生活畫面,色彩艷麗,華而不俗。
硨磲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的海洋動物。硨磲在佛教中與金、銀、珊瑚、瑪瑙、琉璃、玻璃合稱"七寶",與黃金、白銀、水晶、琉璃、珊瑚、琥珀合為"地平氣和分"。其殼外面通常呈白色或成黃色,里面白色,外套膜緣呈黃、綠、青、紫等色彩,十分漂亮,是不可多得的裝飾品,也是制作扇骨的珍貴材料。
(硨磲)
銀累絲折扇
銀累絲銀扇流行于意大利,是出口折扇中最為名貴的一鐘,用鎏金銀絲造成,以掐絲琺瑯裝飾。乾嘉之交,累絲銀折扇頗為流行,不過時間極短,制品甚少。道光中晚期,銀累絲紙面折扇又大行其道,工藝精湛,色澤華麗,但十分昂貴且為鏤空扇式,并不實用,故很快便被淘汰。
懷袖雅物的清代外銷折扇,
是具有典型中國文化特質(zhì)的器物,
它不僅洋溢著華夏文明之風情,
也流露出東方文化之神韻。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快來廈博看展覽吧!
地址:思明區(qū)體育路95號文化藝術(shù)中心
來源:廈門市博物館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