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原聲】
35年過去了,特區(qū)也從2.5平方公里擴大至全島,乃至全市,湖里從一個小漁村發(fā)展成為一座美麗的城區(qū)。這里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一個縮影。“湖里第一炮”不僅是特區(qū)建設最壯觀的一次爆破,也是特區(qū)建設者們最美好的回憶。
【推薦地標】
印華地磚廠:
特區(qū)引進的第一家外資企業(yè)。
遇到最大的難題:用傳統(tǒng)爆破方式得花50年
今年67歲的程魯星,1969年從學校畢業(yè)后就進了福建建設兵團十八兵團。后來,這家單位改名為福建省第一建筑公司,下設機械化施工處。
1975年省第一建筑公司機械化施工處進駐廈門,建設湖濱南路、湖濱北路。“筼筜湖兩側不少地方都是我們當年填的。”程魯星說,1979年,在機械化施工處的基礎上又組建了福建省建筑機械化施工公司,很多機械化設備是從日本、美國進口的,不僅全省首屈一指,在全國也是數(shù)得著的。
1980年,廈門經(jīng)濟特區(qū)獲批后,福建省建筑機械化施工公司來到特區(qū),主要負責石方爆破和填埋,要將9個丘陵平整成能夠辦工廠的場地。
盡管有最先進的設備,而且是專業(yè)干土石方的,施工隊還是遇到了大難題——上河、長岸兩個山有200多萬方石頭,用傳統(tǒng)爆破的方式速度太慢了。
程魯星說,那時候的爆破采用傳統(tǒng)的火雷管爆破。他計算過,按這種方式一次只能爆破幾十方,一天最多也就能爆破100多方,想完成這兩座山的爆破任務,至少得花50年時間。
特區(qū)管委會把情況向市里匯報,市里又向省里匯報,省里再向國務院匯報,最終決定抽調兩名骨干赴京學習爆破技術。
去北京找錢學森弟子學爆破,三個月后學成歸來
1981年程魯星與另外一名同事前往北京中科院學習爆破技術。當時培訓班有一兩百人,老師是國內的權威專家。其中,還有錢學森的得意門生楊人光老師,他在爆破理念上獨樹一幟,有獨特的見解。
程魯星說,當時他們學習了最先進的爆破方式——非電導爆微差擠壓爆破技術。這項技術到現(xiàn)在依然是常用的爆破方式。這種爆破方式是延期爆破,相鄰的炮點延期間隔時間是幾毫秒到幾十毫秒。聽起來是“啪”一聲響,其實已經(jīng)連炸了好多聲,爆破力非常強,每天爆破成千上萬方土石都沒有問題。
三個月后,他們學成歸來。那個時候湖里的建設正火熱,他們邊爆破、邊施工、邊招商。有了微差擠壓爆破技術,每天能爆破約500孔,產生五六千方石頭。
為避免發(fā)生石頭飛出砸傷人的意外,爆破的時間一般都選在午餐時間。這個時間現(xiàn)場工作人員較少,完成爆破后其他吃完飯的工作人員就可以進場清理石方了。
“當時的施工人員非常少,但是大家都非常團結,干勁十足。”程魯星說,每天早上6點半工作人員就到了施工現(xiàn)場,到了晚上仍然一片燈火通明。
六七千孔一次性爆破
特區(qū)建設史上最壯觀
兩座山頭很快就要完成爆破了,最后剩下六七千孔時,特區(qū)管委會領導建議給特區(qū)建設留下點特別的史料,希望施工處能一次爆完剩下的孔。
這個任務對于施工處來說是一次挑戰(zhàn),雖然從理論上來說沒問題,但實際操作可能面臨諸多困難,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首先要考慮如何設計爆破網(wǎng)路,最難的是震動速度不能疊加,網(wǎng)路不能相互交叉。
結合爆破理論知識和平時的施工經(jīng)驗,再加上北京的楊人光遠程指導,最終爆破網(wǎng)絡設計出來了。當時特區(qū)管委會、指揮部及公司的領導都非常重視這次爆破,給予全力支持,希望能一次成功。
程魯星說,按照設計,爆破時孔內非電導爆雷管用了六七千發(fā),孔外用了60多發(fā)電雷管起爆網(wǎng)路。1981年10月15日這一天,不僅特區(qū)管委會領導到了現(xiàn)場,還來了很多攝影記者,就等著那一聲歷史性的炮響。
“3、2、1。”在程魯星的指揮下,一聲巨響,僅用了一秒多的時間,就爆破了約10萬方石頭,完成了廈門經(jīng)濟特區(qū)建設史上最壯觀的一次爆破。
讓程魯星感動的是,當?shù)卮迕穹浅VС痔貐^(qū)建設,不論爆破到誰家的菜地、田地,都積極配合。他們因此和村民結下了深厚情誼,成了好朋友,至今他仍和一些村民保持來往。
尋找特區(qū)記憶
征集特區(qū)發(fā)祥地的人文故事、圖片,講述那些年的故事,市民可撥打本報市民熱線5589999,也可以給“廈門晚報”微信公眾號留言,或發(fā)送郵件到huliyfzqh@163.com講述“特區(qū)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