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藜
1932年出生,遼寧大連人,中國音樂文學(xué)學(xué)會副主席、中國著名詞作家、國家一級編導(dǎo)等。著有歌詞《鼓浪嶼之波》、《亞洲雄風》、《我和我的祖國》、《籬笆墻的影子》等。其中,《亞洲雄風》獲亞運會歌曲大獎,《籬笆墻的影子》、《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苦樂年華》等也曾獲獎。
臺海網(wǎng)5月11日訊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嶼遙對著臺灣島,臺灣是我家鄉(xiāng)。登上日光巖眺望,只見云海蒼蒼……”優(yōu)美的旋律響起,《鼓浪嶼之波》的歌詞總能讓人思緒飄向秀美琴島。
《鼓浪嶼之波》聞名遐邇,它的作詞者為中國著名詞作家張藜和紅曙。就在前日中午,傳來了張藜老師在北京辭世的消息,從此與我們天地相望,留下了《鼓浪嶼之波》這一絕世佳作,享年84歲。
A
作詞靈感來自半夜鼾聲
“是誰給人間送來了《鼓浪嶼之波》?是鼓浪嶼的云海波光,還是詩人、作曲家靈魂中的吟詠、歌唱,抑或是海峽兩岸龍的傳人的赤膽衷腸?”這是刊登于《青年歌聲》1987年第2期上的某篇文章?!豆睦藥Z之波》的真摯優(yōu)美在人們的腦海中烙下印跡,殊不知,歌曲的作詞經(jīng)過頗為逗趣。
據(jù)說,1983年,不少福建音樂人與各地詞曲家相約福州,張藜因事耽擱,比其他人晚到。原本同行之人都去了東山島,張藜也不著急追上“大部隊”,索性來到廈門。
夜深人靜,夜宿鼓浪嶼的張藜與一名解放軍同屋,被對方的鼾聲擾得無法入眠。天風鼓浪,波推濤吼,在張藜聽來,竟與鼾聲和諧交融。就在這一夜,《鼓浪嶼之波》的歌詞被創(chuàng)作出來了。
B
第一句歌詞就勾起回憶
《鼓浪嶼之波》不僅是張藜的代表作,更唱出了老廈門人的往昔歲月。廈門文史專家何丙仲是地道鼓浪嶼人,他坦言,《鼓浪嶼之波》唱出了他對鼓浪嶼的美好記憶。
“旋律好聽,很符合鼓浪嶼的氣質(zhì),優(yōu)雅文靜,歌詞深入人心。”何丙仲說,第一次聽到《鼓浪嶼之波》,就被第一句歌詞“抓”住了。鼓浪嶼四面潮音,是留給每一個從小在島上成長的孩子的最初印象,何丙仲贊道:“第一句歌詞就把我拉回到小時候?qū)睦藥Z的記憶里。”
如今,《鼓浪嶼之波》已經(jīng)成為鼓浪嶼乃至廈門的招牌。即將迎來“古稀之年”的鼓浪嶼合唱團,早在2000年就把《鼓浪嶼之波》定為團歌。
合唱團成員之一王素繁阿姨是一名印尼華僑,加入合唱團后有幸赴京參加了第五屆中國國際合唱節(jié),將《鼓浪嶼之波》唱響京城。王素繁回憶:“演唱結(jié)束時,掌聲雷動,作曲者鐘立民老師特地到后臺看望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