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經濟學院院長、王亞南經濟研究院院長洪永淼說,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很大原因在于它的思想碰撞,有很多偉大的發(fā)現就是在這種碰撞中產生的。他認為,咖啡室提供了國際化氛圍,成為老師和老師、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思想火花碰撞的場所。
11年前,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洪永淼回到廈大,獲準用國際通用的規(guī)則和方式建設一個新的學院——王亞南經濟研究院。洪永淼昨天說,10年前廈大鄭重其事提出國際化辦學,他其實有點擔心:國際化很容易被人從意識形態(tài)來解讀。當然,現在隨著國家提出要建設“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目標,國際化辦學已經沒有什么爭議了。
這位本科畢業(yè)于廈大物理系的計量經濟學家很慶幸自己的母校能“先人一步”。
【相關新聞】
當過全職奶爸
當過機械工程師
還拿過諾貝爾獎
“另類”科學家埃里克·白茨格昨日在廈大演講
本報訊(記者佘崢)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里克·白茨格昨日在廈大演講,這位“60后”的美國人被認為是諾獎獲得者中的另類——他一度放棄科研十年,當過全職奶爸和汽車配件廠的機械工程師,差點與諾獎失之交臂。
埃里克的夫人吉娜是中國人,畢業(yè)于中科大,也是化學家。
出生于1960年的埃里克曾研制第一臺超分辨率光學顯微鏡,叫做近場光學顯微鏡,不過,隨著科研的進展,白茨格卻發(fā)現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存在技術瓶頸,他說,人們吹捧這項技術,把它捧上天,而實際上,作為發(fā)明者卻看到技術自身的局限性,這讓我感到沮喪。
在意識到不可能將光學顯微技術的分辨能力推至納米極限后,1994年,埃里克意興闌珊離開學術界,他當了一段時間的全職父親之后,加入了父親擁有的機械公司,參與研發(fā)工作。在這里,他開發(fā)了一種生產汽車配件所需的自適應液壓伺服技術(FAST)設備,但并沒有取得商業(yè)上的成功。
埃里克在郁悶中度過近10年后,又重新發(fā)現了自己對“受好奇心驅動的科研工作”的熱情。在他重返科研之路八年之后,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用“震驚”形容自己得知諾獎消息時的心情。
諾獎評審委員會說,他獲獎的理由是“研制出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即讓人們看到納米的世界——很長一段時間里,科學家認為光學顯微鏡有一個極限:光學顯微鏡無法獲得比半光波長更好的分辨率。在熒光分子的幫助下,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幾位獲得者巧妙地繞開了這種極限。他們突破性的研究將光學顯微鏡帶入了納米維度。
不過,埃里克在獲得諾獎后卻說,“追求得獎對科研是有害的”。因為“科研成就是客觀的,但是評獎是主觀的,只代表某一個評獎委員會的觀點,即便諾獎也是如此。如果你把得獎當成工作的動力,那么你的驅動力就是錯誤的。”
埃里克也是廈大今年校慶邀請的十余名諾貝爾獎得主之一,今年4月6日是廈大95周年校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