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創(chuàng)作不止365首詩
三十而立卻一事無成,34歲突然成名,但如同曇花一現(xiàn),之后又歸于寂靜。這是汪國真前半生的人生軌跡。
汪國真從大學時代就開始寫詩,他喜歡把思緒與想象直白地表達出來。工作后的幾年里,汪國真依舊給各家雜志寄去詩歌,熱情不減。于是周圍總是傳來不同版本的嘲笑聲,汪國真回憶:“當時有很多異樣的聲音,說我根本不是這塊材料,詩寫得太爛了。”
對此,汪國真的回答很簡單———每天下班早早回家,埋頭寫作?!皠?chuàng)作的速度很快、量很多,一年肯定不止寫365首。”
1984年,28歲的汪國真經(jīng)常捧著寫滿詩歌的本子,從一家編輯部跑到另一家,但沒人注意他,甚至連一些不知名的文學刊物都拒絕刊登他的作品。
巨大的挫敗感,讓汪國真品嘗著煩惱與苦悶的滋味。在1984年的《熱愛生命》里,汪國真寫下:“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边@三句,描繪的正是他當時的心情。
這首可視為汪國真代表作的詩,4年里,在北京、四川兩家期刊轉(zhuǎn)了一圈,都沒人愿意發(fā)表,最后只能被汪國真默默收存起來。
那時的他,從暨南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兩年,在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工作,只能“繼續(xù)堅持下去,無論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直到1990年,第一本詩集《年輕的潮》出版,汪國真這個名字被推向全國。“詩集出版,把讀者潛在的熱情一下給表面化了。”汪國真沒想到,詩歌的手抄本幾乎一夜之間風靡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