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6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 曾宇姍/文 常海軍/圖 通訊員 林承毅 戴惟) 海濱城市廈門,空中高架橋上行駛著藍色公交車,貫穿島內外多個區(qū),構成這座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08年,廈門BRT(快速公交系統)投入運行。作為跨島發(fā)展的重要紐帶,廈門BRT實現對常規(guī)公交的升級,從根本上改變城市的交通結構,暢通島內外路途,將高效通行的福利帶給每一位乘客。
數據統計:目前,廈門公交集團在全島的線路數共計366條,進出島線70條;2020年5月,平均每天上班運營的公交車輛超過3700輛。其中,8條BRT線路以約7%的公交車輛數,承擔了廈門市公交客運總量的13.5%,極大緩解高峰擁堵,滿足了市民的出行需求。
1 一海之隔緩解交通堵塞迫在眉睫
2002年6月,大學畢業(yè)生小康,拎著行李回到家鄉(xiāng)廈門。他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家住島外集美。當時,他并不知道,一個重大戰(zhàn)略,正和千千萬萬人的幸福聯系在一起。
也是那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廈調研,為廈門提出“四個結合”的“跨島發(fā)展”戰(zhàn)略,開啟了廈門加速跨島發(fā)展,推進島內外一體化的進程。
彼時,小康在島內廈禾路上班,每天要坐近兩個小時的公交車。“當時,從島內到集美的公交車一般都走廈門大橋,堵車、紅綠燈多。高峰期的公交車給人寸步難行的感覺,出行速度慢、準點率較低,通勤非常不方便。”
無奈之下,他在島內租了房,付了租金,省下了交通費和漫長的路上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