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國際郵輪中心專門設置的垃圾分類區(qū)域。

廈門國際郵輪中心,工作人員手工分揀垃圾后再裝車運走。

▲廈門北站南廣場的LED屏幕滾動播放著垃圾分類公益廣告。
作為廈門國際郵輪中心和廈門北站站外片區(qū)的管理方,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成員企業(yè)廈門輪渡有限公司、廈門北站樞紐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在日常繁重的垃圾分類工作中,逐漸摸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臺海網8月16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記者 徐景明 圖/本報記者 王協(xié)云)相比生活小區(qū)每家每戶“自掃門前雪”,大型公共設施的垃圾分類工作的壓力陡增:每日數萬甚至十多萬人次進出的火車站、碼頭,不僅產生的垃圾量以噸為計算單位,分類工作也由少量工作人員承擔。
雖然壓力大,但旅客、游客們發(fā)現,廈門的火車站、碼頭,不僅環(huán)境衛(wèi)生井井有條,垃圾分類工作也做得十分細致——每個垃圾桶旁都有分類圖解;雖然客流大,但從來看不到垃圾桶“滿載”的情況;每天運往處理點的垃圾分類完善,且經過專業(yè)壓縮,水平遠超過絕大多數生活小區(qū)。
這得益于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成員企業(yè)廈門輪渡有限公司、廈門北站樞紐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成熟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工作模式。
廈門國際郵輪中心
工作人員每天手工分揀十噸垃圾
在廈門國際郵輪中心的一個角落里,有一個隔離區(qū)域,每隔十幾分鐘,就有工作人員推著垃圾箱推門而入——這個區(qū)域外的墻壁上,噴繪著垃圾分類圖樣,原來,這里是郵輪中心專門建設的垃圾分類場所。
“設置這個場所,主要是因為碼頭每天垃圾分類量非常大。”廈門輪渡有限公司物業(yè)部經理蔡文科介紹,“整個碼頭候船樓,每天要產生十噸以上的垃圾。”
分類垃圾桶一共設置了145組,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每組垃圾桶都要產生六七十公斤垃圾,每組垃圾桶20分鐘就要收一次,專門負責收垃圾的工作人員幾乎走個不停。
更辛苦的場景是在垃圾分類場所內——一臺大型電風扇轟轟作響,幫助相對封閉的空間降溫、排氣。一桶桶的垃圾運送至此后,4名工作人員彎著腰,手工對垃圾進行分類。分揀完畢后,垃圾被放入一旁的設備中壓縮,然后裝車運往附近的清潔樓。
這個場所也承擔了國際郵輪的垃圾分類工作。今年,廈門郵輪中心將接待郵輪上百艘次,每隔半個月,就會有三四十立方米的垃圾從郵輪上清運下來。不過,這些垃圾的初分類已做得不錯,比如廚余垃圾已焚燒處理過,其他垃圾也已經過分類、壓縮。
現在,碼頭正在加大力度向中外游客普及垃圾分類理念,“可以肯定的是,垃圾分類工作做得越好,我們的壓力就會降低,不僅能更好地打造國際衛(wèi)生港口,也能為世遺鼓浪嶼打造一個文明窗口、會客廳。”蔡文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