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老大”歐傳興
鼓浪嶼人的期待:輪渡承載著鼓浪嶼人的回歸
鼓浪嶼成功申遺,鼓浪嶼人對未來的鼓浪嶼,有了更多期待。66歲的鼓浪嶼原住民施植阿伯,期待著更多鼓浪嶼人的回歸,去繁榮曾經(jīng)的文化,向世界展示更加豐富的島嶼風(fēng)情。
施阿伯還記得,兩三歲時,他就是坐著輪渡客船,到對岸的廈門島,跟著爸爸去上班,那時候,輪渡為鼓浪嶼人打開了認(rèn)識世界的第一扇大門。
1975年,年輕的小施到廈門橡膠廠上班。每日早晚的輪渡往返,連接著鼓浪嶼人的夢想和家園。
盡管后來搬離了鼓浪嶼,不過,2011年開始,施阿伯每天重新坐上固定的航班,“下午1點30分”,他重新回到鼓浪嶼,找回了老友們,找回了曾經(jīng)的鼓浪嶼生活。
施阿伯說,對鼓浪嶼人而言,輪渡就是生命線,是鼓浪嶼人唯一的“出路”。這么多年來,每每遇上臺風(fēng)天,廈鼓輪渡總是最晚停航,也是臺風(fēng)過后最早復(fù)航的。廈門輪渡,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障了鼓浪嶼的民生。臺風(fēng)前鷺江航道中孤零零的渡船背影,是廈門輪渡對這座島嶼的責(zé)任與擔(dān)當(dāng)。輪渡早已融入鼓浪嶼人的生活。
“輪渡還搭起了鼓浪嶼和世界認(rèn)識、溝通的橋梁,不管是游客,還是鼓浪嶼居民,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它都一一承載,和鼓浪嶼的歷史相生相成,是‘世界遺產(chǎn)’的一部分。”他說。
為了讓曾經(jīng)在鼓浪嶼上,隨處可聽的“音樂景觀”重回鼓浪嶼,施阿伯和大德記浴場的老友們組成了樂隊,彈唱各國民謠小調(diào),他是主唱。
他也希望,更多的鼓浪嶼人能乘著輪渡客船,重返故土,傳承鼓浪嶼的傳統(tǒng)文化,真正讓鼓浪嶼實現(xiàn)“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