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
受騙對象不再只是老人
“85后”也很好騙
在對受害人群分析中,警方發(fā)現(xiàn),在1880起案件中,男性受害者1019人,占54.2%,女性受害者861人,占45.8%;從年齡上看,有1245名受害者年齡在30歲以下,占66.22%,有400名受害者年齡在30-39歲之間,占21.28%,有223名受害者年齡在40歲以上,占11.86%(另外的0.64%未透露年齡);從職業(yè)來看,有938名公司職員被騙,占49.89%,有260名學生被騙,占13.83%。
警方還發(fā)現(xiàn),在受害人群中,不再以老人和低學歷人群為主,而是出現(xiàn)了年輕化趨勢,其中“85后”群體是主體。“在‘85后’受害者當中,以公司職員和學生為主。”民警說,公司職員是網(wǎng)購的主力軍,在網(wǎng)上購物的同時,也讓騙子有了可乘之機。此外,由于第一季度碰到寒假和春節(jié)假期,學生除了有充足的時間還有鼓鼓的紅包做“支撐”,在商品交易中,學生一般是被以低價買手機、買游戲裝備詐騙。
【警方提醒】
提高防范意識
護好自己的錢袋子
針對上述高發(fā)警情和易受害人群,警方提醒廣大市民:首先,不要輕信各種低價商品信息,網(wǎng)上購物應到正規(guī)網(wǎng)購平臺購買;第二,對于陌生來電,尤其是170、171來電,謹慎接聽,不論對方自稱某某客服,或是冒充某位親友領導,不用過多理會;第三,有資金需求的市民,務必通過正規(guī)渠道去辦理,找工作也要通過正規(guī)渠道并簽訂工作合同。
【分析】
五類騙術皆有套路
事先都拋出迷人的誘餌
高發(fā)的五類詐騙警情,騙術皆有套路。比如“商品交易”,受害者都是在網(wǎng)上或從其他途徑看到虛假的低價商品信息如“1288元得iPhone6”,繼而受騙。騙子往往以海關稅、包裝費等理由要求受害者支付產(chǎn)品以外的費用。
“冒充客服”出現(xiàn)了新的詐騙方式:騙子誘導受害者通過借貸工具申請貸款并向騙子指定的賬戶轉賬,與以前不同的是,這次騙子通過非法途徑事先獲取了公民的購物信息,一開始便博得受害者的信任。
“兼職刷信譽”一般打著“簡單”“來錢快”“在家賺錢”“高額傭金”等旗號,引誘受害人通過指定鏈接“刷單”,首筆“任務”完成后,騙子又以“任務超時”“系統(tǒng)卡單”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反復刷單,騙子們充分利用了受害人想收回本金、傭金的急切心理,屢試不爽。
“貸款”類警情一般是受害人主動在網(wǎng)上搜索“貸款”業(yè)務,隨后與騙子預先在網(wǎng)上預留的QQ、微信聯(lián)系,對方謊稱只要繳交相應的“手續(xù)費”“保證金”或“資金流水”后便可“放款”,急需用錢的受害者信以為真。
“代辦信用卡”類警情則是騙子拋出“周期短”“額度高”“手續(xù)簡便”等誘餌,吸引那些急需資金又擔心到正規(guī)銀行辦卡周期太長、審批手續(xù)繁瑣的市民群眾。受害者往往在網(wǎng)上按要求填寫個人信息,隨后便接到騙子的電話,談“辦卡”事宜。結果都是一樣的:卡沒收到錢沒了。
手法和說辭雖不同
其實質都是一樣的
為何這五類騙術如此容易得手?警方分析認為,這五類騙術看似在手法和說辭上各不相同,其實質都是一樣的。騙子們將受害者的心理摸得透透的,知道受害者需要什么,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騙術。
比如,“商品交易”與“冒充客服”,騙子們抓住全民網(wǎng)購這一機會,針對有購物需求和已經(jīng)購買了商品的群體“量身定做”詐騙方式,這部分人均有網(wǎng)購習慣,結果就出現(xiàn)了“網(wǎng)購雖便利,被騙也容易”的情況。
而“兼職刷信譽”“貸款”和“代辦信用卡”,則是騙子針對有資金需求或想賺外快的人群定制的“套餐”,騙子非常清楚這些受害者對資金的渴望心理,于是精心設局,讓受害者“賠了夫人又折兵”。什么貸款,什么信用卡,什么傭金,那都是騙人的誘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