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蔡江瑤的言語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忠孝兩難全”。
不僅如此,為了讓蔡江瑤安心援藏,他的妻子從來不會把家里遇到的難事告訴他。
前不久,蔡江瑤的孩子不小心摔骨折了,家里人都瞞著他,沒有讓他知道,怕他擔心。“有天,剛好跟一個醫(yī)生朋友通電話,才知道。”蔡江瑤說,當時醫(yī)生朋友正在往他家里趕,準備去看他孩子的情況,“還是我那朋友告訴我孩子摔骨折了”。
說到這時,蔡江瑤突然停了下來。他似乎在思考著什么。
此時,站在旁邊的米林縣旅游局主任林勇眼淚掉了下來。這是林勇第一次聽到蔡江瑤講自己的故事,這位珞巴族的干部說,“蔡副書記他們這些援藏干部為了我們西藏的發(fā)展真的犧牲了很多,真的是舍小家為大家”。
在這一刻,我想起在南伊村道路邊的那幾塊石頭,上面刻著:閩藏一家親。“這是我們村民自己掏錢刻的,就是為了感謝我們的援藏干部。”一位南伊村的老鄉(xiāng)告訴我,援藏干部的到來給他們帶來很多,不僅有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還有觀念的變化。
記者手記
在米林遇見另一個“廈門”
米林的縣城不大,但卻能夠看見太多跟廈門有關的因素。比如,全縣唯一的三星級酒店叫廈門大酒店,縣城小學的教學樓起名廈門教學樓,還有道路叫廈門路。
隨處可見的“廈門”二字,讓我這位從廈門過來的記者感到了一種熟悉。這些東西從面上體現(xiàn)出了廈門這些年援藏的成績與效果。但是這背后卻折射出了無數(shù)像蔡江瑤一樣的援藏干部的努力與付出。“廈門來的援藏干部真的做得很好,他們幫助了我們很多。”在南伊鄉(xiāng)才召村,一位村民在他們村的珞巴族民族文化展館里介紹他們的民族文化,而這個民族文化展館也是在廈門援藏干部的努力下建立起來的。